青光眼,眼压需要终身控制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371次
  • 评分4
  • 43
  • 0

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袁志兰

袁志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华眼科学会常委,中华激光医学学会委员,江苏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各类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是国内最早开展非穿透粘小管切开术治疗青光眼的眼科专家。常规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和人工晶体植入、角膜移植等其它手术。对各种眼科疑难杂症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52岁的徐女士,近段时间心情很不好,总是爱发无名火。一点小事,常常就会暴跳如雷,摔东掼西。这天,又为了一点小事,和老伴发火了。没想到的是,气没消,却出现了剧烈头痛眼痛、呕吐不止、视物模糊等症状。家人紧急将她送往医院,结果被诊断为青光眼急性发作。冷静后的徐女士回忆起来:其实两年前,自己就总感觉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傍晚时分常有眼胀、视物模糊的感觉,还经常会有头痛、眼睛疲劳等不适的感觉,但休息一会又会好转。原以为自己是得了老花眼,没想到是青光眼。

青光限,偷视力悄无声息

青光眼被称作“隐形的小偷”,这是冈为许多类型的青光眼早期的发生和发展常常无声无息,却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损伤视神经,使视野不断丢失。到了症状明显,被发现时却往往为时已晚,最终导致失明。以目前的医学技术,已经损害的视神经是无法修复的,更没有办法让失明的患者重新恢复视力。所以,我们说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致盲眼疾。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预防青光眼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是阻止其致盲的关键。

确诊青光眼后,要有长期和青光眼抗争的思想准备,只要控制得好,生活质量不会有太大改变,视功能也会得到比较好的保存。但令人十分担忧的是,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青光眼的未诊断率为50%,而我国有高达90%的青光眼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青光眼。目前,民众对青光眼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通常来院就诊确诊青光眼的患者中,50%以上视力已经受损,甚至有些已经失明。因此,提高对青光眼的重视,对高危人群进行有效防范,积极发现早期青光眼是防盲的重中之重。“排水”故障,青光限不期而至人的眼球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在眼球内,有一种透明的液体(房水)在不断地产生和排出。眼球的营养就是通过房水这种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排出去来维持的。青光眼的主要原因就是房水循环的动态平衡受到了破坏,如眼睛的房水引流系统狭窄或阻塞,眼内房水排出受阻,压力增加,引起眼内压升高。正常人的眼压为10~21毫米汞柱,超过24毫米汞柱可能为病理现象。长期的眼内压力过高,会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造成视神经萎缩,进而永久丧失视力。

原发性青光眼最常见的有2种类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球中排出房水的结构叫做房角,如果青光眼患者的房角形态是开放的就称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如果房角形态是关闭的就称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我国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较高,是青光眼的主要类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多是持续缓慢升高,房角慢慢关上,患者多能耐受,故症状多不明显。不过敏感的人还是有一点蛛丝马迹可寻的,如阅读时间长了眼睛有胀疼、虹视,或者在黑暗的环境下时间后会出现眼胀、不适伴视物模糊。但这些症状多不会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视神经也就这样一点一点地不知不觉地遭受损害,视野范围被蚕食而逐渐缺损缩小呈管状,直至完全失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则属于临床急症,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眼胀头痛、视力锐减、眼球坚硬如石、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如得不到及时诊治,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如果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预后还是较好的。

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只有在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可能会有视力模糊、眼胀和头痛等感觉,有时也可有虹视和雾视现象。个别患者甚至一只眼已经失明,尚不知何时起病。这种没有症状而逐渐导致失明的眼病,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早发现:40岁以上定期检查

青光眼的早发现、早治疗是防盲的关键,但在临床上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却是个难点。一般来说,在体检中发现的青光眼患者大多数是比较早期的。因此,定期检查是对付青光眼善于隐身的一个好方法。建议35~40岁的成年人应注意青光眼排除检查,40岁以后应每年检查一次眼压。无论患者因何原因就医于眼科,均应对其进行青光眼方面的评估。尤其是家族成员中有青光眼患者的人群,这种机会性筛查是早期发现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青光眼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4是年龄。即随年龄增加,青光眼的患病率不断增高,一般人群为0.68%,50岁以上人群为2.1%,65岁以上人群则高达4%~7%。二是有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青光眼患者,患病率将增加5倍。 三i是高度近视。近视是青光眼的‘个危险因素,近视的度数越高,危险性越大。四是糖尿病、高血压、眼底出血患者也是青光眼的易发人群。

近年来,青光眼患者的个性心理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具有异于常人的个性心理表现。异常心理因素可作为青光眼的促发因素,导致眼压波动甚至青光眼的急性发作。如研究显示,三分之二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有多种人格特质的异常,常表现为多疑、抑郁、强迫观念、歇斯底里及对健康问题过于焦虑、情绪稳定性差等。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紧张、经常抑郁,以及对各种刺激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等。如类似徐女士的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这种情况在40岁以上的女性中比较多见,特别是进入更年期的女性。这些人多有以下特点:一是年轻的时候视力特好,或者说是远视眼;二是她们中的多数人有不同程度的青光眼性格,即表现为急躁、忧虑、紧张、不安、多疑、抑郁、不乐观等,一旦处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或焦虑状态下,就会出现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瞳孔扩大等症状,从而引起眼压升高,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因此,上述易感人群更应定期(每1~2年一次)进行眼科体检,以便尽早发现青光眼。

眼压需要终生监测和控制

青光眼有效的治疗原则是降低眼压、保护视功能。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询问什么治疗方法是最好的?其实,青光眼没有“最好”的治疗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具体要根据青光眼的类型、视神经损害程度、眼压升高的程度、病人全身情况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而言,采用手术治疗(包括激光和滤过性手术),是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治疗方法。而对于开角型青光眼,病人应优先选用药物治疗或激光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眼压在“安全”的水平上,即所谓“目标眼压”。

青光眼是一个终身性疾病,无论是接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降眼压并不是青光眼治疗的最终目的,维护视功能才是根本目标。临床有部分患者,在药物治疗或手术后仍会出现眼压升高,还有部分患者仍旧会继续发生视神经损害。即使在经过药物或手术治疗,眼压得到满意控制的情况一下,还会因为体内、体外因素的影响导致病情的反复,如疲劳、精神因素、血压和气候的突然改变等。因此,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病人不仅要定期检查眼压,更要定期检查眼底和视野,监测病情进展,确认治疗效果。

患者要强化一个意识:青光眼的定期随访检测和青光眼的治疗同样重要,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即使自己的感觉很好,视力也不差,没有什么症状,但是很可能眼压又悄悄地高了,也许视野缺损还在进展。因此,定期的、终身的复查,是发现危机、挽救视力的最有效方法。

此外,治疗青光眼的药物种类较多,患者要按照医嘱用药,一旦确定用药种类、次数和时间,一定要严格执行,做到一次不少,一种药也不缺。切忌眼压高时点眼药,眼压不高停眼药,这样极易造成眼压失控,更不可凭感觉随意减药、停药。

总之,当你被诊断为青光眼,你就要有和这个“敌人”打一场“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而且这场“战争”将会持续到你生命的最后一天。要学会善待青光眼,适应与青光眼共存;习惯于每日用药,每周、每月一次或一年数次的定期随诊复查。只有具备了这种“打持久战”的心理素质,才能终生受益,把青光眼可能造成的视功能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医患共同努力的方向是“有生之年,保持有用视力”。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