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艾滋病防治老问题与新挑战

  • 投稿Trix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971次
  • 评分4
  • 79
  • 0

李靖

一般认为,被诊断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患者等于被判了“死刑”。但其实经过30多年来的努力,到如今我们人类已可以骄傲地说,艾滋病只是一种可控的慢性病。如果在适当的时间接受最理想的治疗,并且坚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药物治疗和定期体检,按照西方科学家的研究,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可以拥有一个正常人的寿命的。

自从1980年代以来的感染者,全世界存活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其中很多至今还在人世。艾滋病并没有外界宣传的那么可怕,以现在的技术,它只是一种慢性病,只要坚持治疗,保持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配合良好的心态,是可以很久都不发病的。

2014年7月,以“迈向一个没有艾滋病的世界”为主题的第20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会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强调了“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愿景,而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必须在2020年实现“3个90%”的阶段性目标,即90%的感染者通过检测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90%已经诊断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0%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得到抑制。

将艾滋病转变成慢性病,无疑是人类对抗艾滋病的一个标志性的胜利。中国自2004年全面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以来,全社会共同参与艾滋病防控和领导能力建设机制在不断加强。10年间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增加3.8倍,通过扩大检测,发现了更多感染者。符合治疗标准的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从2005年的25%升至2013年的87%,同期病死率从17.9%降至6.6%。2014年,国家卫计委还启动了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工作,覆盖全国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亿多人。

虽然我国在防治艾滋病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要实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这一目标仍不容乐观。面对艾滋病,人类似乎在走着进一步,又退一步的路数。在人们看到过些许曙光后,艾滋病病毒却又躲在暗处诡异一笑。总之,对抗艾滋病的征程远未结束,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挑战不断出现。

九成艾滋病通过性传播

截至2013年底,我国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达43.68万。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6.30万人,艾滋病病人17.38万人,报告死亡13.63万人。性传播引起的新发病例,从2006年的33.1%增至2013年的90.8%,其中异性传播占70%,同性传播占20%,仅9%通过吸毒传播。我国男男性传播感染率持续上升,7年间增加了近10倍。

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经过长达6年的研究证实,中国经性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在未经干预情况下,往往4-5年就要发病,而非此前欧美研究者认为的平均8年。是什么原因导致疾病进展加快?

李太生研究团队与日本东京大学合作,从北京、上海、河南、云南等6个省(市)13家医院挑选577例患者进入队列研究,从中找出基本明确艾滋病病毒感染起始时间的患者,估算出进展至艾滋病期的时间,又从中筛选出235例经性途径感染的患者。结果发现,CRF01-AE病毒亚型在研究人数中占比为46%,其中男同性恋人群占比为52.5%,异性恋人群占比为38.9%。研究显示,该亚型从感染至艾滋病期的中位时间平均约为5年,比其他亚型进展更快。

性传播成为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后,让疫情控制更加错综复杂。而中国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者多为CRF01-AE亚型,将会更早进入艾滋病期,因而如何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密切的监测,以达到早期药物干预的目的,无疑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一个艰巨的新挑战。

合并梅毒的现象日趋严重

当前,全球艾滋病合并梅毒的流行状况日趋严重,中国也不例外。艾滋病合并梅毒病例的不断增多,一方面加大了艾滋病防控的难度,另一方面大量消耗了国家卫生资源和家庭收入,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为相同的传播途径,艾滋病常常合并感染梅毒,艾滋病合并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很大。患有梅毒,艾滋病病毒既易于进入体内,又容易排出,因此容易受到感染也容易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他人。尤其是有些患者很多年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即隐性梅毒(潜伏梅毒),给诊断和治疗都带来了很大困难。这些越来越多的艾滋病合并梅毒无症状病原携带者,极大增加了艾滋病病毒的传播率,同时对生活质量、生殖健康和儿童健康都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目前,如何在诊断、治疗、疫苗方面积极开发新技术,最大限度发现艾滋病合并梅毒感染者,减少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从而降低艾滋病合并梅毒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为艾滋病合并梅毒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监测提供支持,成为艾滋病防控的一个新挑战。

艾滋病患者的法年化带来新问题

随着艾滋病患者的老年化,无疑给防艾工作带来了带来一些新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一是虽然抗病毒药物可以把艾滋病病毒抑制,但是目前还没有将艾滋病病毒从身体内完全清除的办法。老年艾滋病患者比一般免疫正常的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痴呆等,加之要终身服用的抗病毒药物也会增加高血脂、高血糖.肾脏损害等几率,使得老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容易死于非艾滋病相关疾病。这一点受到全世界从事艾滋病治疗的医生广泛关注。如何降低老年艾滋病患者发生和死于非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危险因素,成为各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二是由于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是需要终身服用的。每天需要按时服药,否则就会产生耐药。而老年人由于记忆力衰退等因素,年龄越大越健忘,服用抗病毒药物的依从性降低,忘记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情况常有发生。这种情况会导致抗艾滋病病毒治疗的失败。另外人到老年以后,身体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抗病毒药物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可能性会有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药物作用的降低或药物毒副作用的增加。所以,老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治疗要求有更专业的医生指导。

第三个问题是,有关老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养老问题。由于目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同性恋人群和静脉吸毒者占有相当比例,同性恋者往往无子女,静脉吸毒者可能与家庭关系比较疏远,使住得在他们年岁大了以后的养老问题就会显得非常突出。

发现感染着的能力依然不足

只有实观2020年“3个90%”的目标,才有可能在2030年实现“终结艾滋病”的目标。但目前看来,要实现前两个90%的目标很难,尤其是90%的感染者通过检测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更难。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总有不少人不愿意去检测。美国是艾滋病发现率最高的国家,目前声称发现率已达到75%,全球整体发现率为30%—50%,我国估算的发现率为54%。在我国,艾滋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全国都要对艾滋病进行实时监测。但是目前,特别是在县区级层次,大约一半的艾滋病感染仍未发现。这意味着将近一半感染者仍有可能将艾滋病传播给性伴,并且因不知道自身感染状况而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进而死亡。

卫生系统发现艾滋病病例的能力,已成为整个艾滋病防治战役的一个瓶颈,这是我国在防艾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虽然我国艾滋病整体低流行,但感染者发现晚、发现难的现象依然严重,受人口流动等社会因素影响面临一些新问题,使得疫情控制更加困难。

挥乏不去的艾滋疮歧视

自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至今,中国的防艾工作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向“零艾滋”迈进,这是防治的目标,它包含“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等三重目标。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艾滋歧视现象依然广泛存在。

即使是医疗界,也始终不能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掌握防护知识的医生都不能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可想而知,就更难期待全社会为艾滋病患者营造更宽容、更友爱的环境。除了医疗歧视,艾滋病患者还面临学习、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歧视。

对于数十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来说,歧视可能比病毒本身更可怕。由于社会歧视的存在,有高危行为的人不主动寻求或不愿接受检测,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民众对艾滋病的歧视和回避,无疑加大了防控难度,尽管中国官方对此高度重视,如近年来。中央领导人多次视察防控艾滋病一线,财政专项经费投入也加大,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同时享有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并受法律保护”,且已将“减少社会歧视”列入“十二五”期间艾滋病防治工作目标,但13亿国人中绝大多数人的态度才是决定性的,艾滋病歧视问题不解决,艾滋病防控工作困难重重。

时至今日,艾滋病问题已不单局限于医学层面,尤其艾滋病歧视问题已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民族素质,影响到国家的伦理道德、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和谐和安定,这无疑对政府的政策形成了多方面的挑战。

(编辑/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