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初始治疗新理念

  • 投稿南瓜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168次
  • 评分4
  • 91
  • 0

日前,一项在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探索初始治疗方案的研究一MARCH研究结果正式发布。研究显示,对于中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降糖疗效相当,且获益更多,其结果发表在2013年10月的《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上,为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初始治疗增添新证据,也标志着中国循证医学研究登上了国际舞台。

MARCH研究于2008年7月正式启动,共有中国的11家研究单位参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为MARCH研究的牵头人。她表示,以往国外糖尿病诊疗指南均基于西方人群的数据,推荐二甲双胍作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但事实上,中国人群的患者特征、血糖特点、饮食特点等与西方人群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种药物在中西方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可能并不相同。完全照搬国外指南,未必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她表示,二甲双胍主要作用体现在降低空腹血糖,而a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则直接针对餐后血糖“定向出击”。因此,探讨二者到底谁更适合中国糖友,积累中国人自己的循证医学研究基础,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的降糖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阿卡波糖属于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降糖药物,因其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的独特作用机制,尤其适合饮食多碳水化合物、血糖升高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MARCH研究选择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进行比较,在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中对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阿卡波糖与二甲双胍疗效相当。两组方案均可降低体重,阿卡波糖组降低体重显著优于二甲双胍组。除此之外,阿卡波糖还具有改善血脂等多重收益。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且阿卡波糖组略低于二甲双胍组。

在MARCH研究结果为阿卡波糖提供国人新证据的同时,拜唐苹(阿卡波糖片)的新规格0.1克在国内上市,市面上的拜唐苹(阿卡波糖片)由单一的每片50毫克剂量增加为每片50毫克和0.1克两种剂量规格,为中国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治疗的新选择。同时,对于50毫克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将大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编辑/东胜)

相关链接

服用阿卡波糖注意事项

阿卡波糖片(拜唐苹、卡博平),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它在肠道内能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水解酶,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成葡萄糖,使糖的吸收相应减缓,因此具有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

因糖类在小肠内分解及吸收缓慢,停留时间延长,经肠道细菌的酵解而产气增多,因此可引起腹胀、腹痛及腹泻等副作用。常有胃肠胀气和肠鸣音,偶有腹泻,极少见有腹痛。如果不控制饮食,则胃肠道副作用可能加重。如果控制饮食后仍有严重不适的症状,应咨询医生以便暂时或长期减小剂量。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诸如红斑、皮疹和荨麻疹等皮肤过敏反应。

长期应用阿卡波糖可减少进入结肠并被结肠细菌酵解的碳水化合物的数量,从而减少肠道的不良反应。也可以通过“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的给药方式,可以使患者逐步耐受。

2型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10年),临床研究表明,有52%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联合用药。应选择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发挥不同类型药物的优点,避免不同药物的不足之处,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阿卡波糖被认为可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全过程并奏效。初期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时,可单独用药,中后期可与多种口服降糖药(碳脲类、格列奈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及胰岛素联用。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当阿卡波糖与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档列奈类)及胰岛素联用时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症状。由于阿卡波糖可使低聚糖分解为果糖和葡萄糖的速度更加缓慢,因此当阿卡波糖联合治疗的病人出现急性低血糖时,不能使用蔗糖和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而应该使用葡萄糖来纠正低血糖,否则延误了抢救时间,后果严重,应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