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病早知道

  • 投稿韬光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507次
  • 评分4
  • 33
  • 0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 盛梅笑

肾与我们人体的其他器官不同,它受到损害时往往悄无声息,等到出现症状时再就诊,肾功能可能已丧失大半,最终只能通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因此,如何早期发现慢性肾脏病就成了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其实,慢性肾病潜伏的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是能够及时发现它的蛛丝马迹的。

关注早期信号

慢性肾脏病在未诊断前可以出现许多症状,如疲劳、乏力,眼睑、颜面、下肢水肿,尿中泡沫增多、尿色异常,排尿疼痛或困难,夜间排尿次数增多,腰酸痛,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呼气带尿味,皮肤瘙痒等。这些症状均不具有特异性,但如能到医院就诊,做相关的理化检查,可及早明确诊断,得到治疗。

定期体检

除了关注早期信号,定期体检也是发现慢性肾脏病最有效的方法。与慢性肾脏病相关的常用检查项目主要有:

尿常规:作为无创性检查,它可以方便、快速又经济地检测出是否存在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异常情况,是发现肾脏病的一个重要窗口。正常人在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尿潜血、尿红细胞、尿白细胞等都应该为阴性或正常值范围。如果出现阳性或超出正常值,则须进一步检查,明确蛋白尿与血尿的原因。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收集患者一天24小时的全部尿液,检测其中所含尿蛋白的总量,正常值<150毫克。在发现尿常规中尿蛋白阳性后,我们通常都会进行该项检查,更精确地对尿中蛋白进行定量。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多,则提示可能存在肾脏病。

尿微量白蛋白:这项检查可以测出尿常规所不能检出的异常尿蛋白增多,是判断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正常值为每分钟<20微克或24小时<30毫克,若升高则可确定为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此项检查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另外,对于高血压性肾损害、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导致的肾损伤以及代谢综合征所致的肾损伤均有早期提示作用。

此外,还有血肌酐、血胱抑素C、肾脏B超、肾脏ECT等检查。这些检查如果异常,都是有助于早期发现慢性肾病。

高危人群做好监控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采取相应手段实时追踪、评估肾脏情况也是发现肾脏病的重要手段。这些人群应当关注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标,还应该关注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更敏感、更准确的检查项目,至少每半年监测一次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以便早期发现肾损害。高危人群主要包括: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以累及全身微血管,包括肾小球血管,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除了检查尿常规外,还要检查尿中的微量白蛋白,若3个月内3次检查有2次增高,则可被确认为微量白蛋白尿。如正常,仍需要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密切监测肾脏病情的变化。

高血压患者:肾是高血压损害的重要靶器官之一。约40%的高血压患者会出现蛋白尿。原发性高血压的肾脏损害早期大部分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毛细血管受损,同时也提示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不良预后。

代谢性疾病患者:主要指肥胖、高血脂、高血尿酸患者,他们都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因素。高血尿酸患者可以发生痛风,同时累及肾脏,称之为痛风性肾病。

肾脏病家族史者:如家庭成员中有肾脏病史,个人患肾脏病的概率要升高5-8倍。因此,家庭(尤其是直系亲属)中如果有人患有慢性肾脏病,其他成员也应该定期做肾方面的检查。

65岁以上老人: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肾在解剖结构与生理代谢方面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临床上对老年患者的肾脏病相关指标会结合患者·的年龄和相关的肾增龄变化进行评估。

长期服用有肾毒性药物的患者: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是导致肾损害的最常见药物。大家在服药时应按标准剂量、用法或遵照医嘱,避免对肾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除了上述高危人群外,慢性泌尿系感染、尿路梗阻、过度饮酒、一侧肾切除或先天性独立肾、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高蛋白饮食、吸烟,以及病毒性肝炎患者均是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这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关注相关症状并定期体检。

(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