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护理对高危儿家长随访依从性的影响

  • 投稿好德
  • 更新时间2015-09-09
  • 阅读量682次
  • 评分4
  • 27
  • 0

作者单位:230054合肥市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芦玮玮:女,本科,主管护师

芦玮玮 卢林阳

摘要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在高危儿家长心理护理中的应用,观察其对高危儿家长随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2012年4月来我院随访的60例高危儿家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家长共情心理护理,对照组按照护理常规对家长进行心理指导。比较1年内两组高危儿来院随访的次数及两组家长对早期干预的依从性。结果:观察组高危患儿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危儿家长进行共情心理护理,可以提高家长对随访的依从性,有助于提高早期干预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共情;高危儿;心理护理;随访依从性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83

高危儿由于伴有脑损伤高危因素,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精神运动和语言发育障碍、听觉或视觉损伤或丧失、注意力缺陷、社交障碍等[1],早期随访干预,可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高危儿家长树立充分的信心,有足够的关心及正确的引导是早期干预成功的重要因素。共情又名“通情”、“共感”、“同感”、“同理心”、“神入”、“感情移入”等,是一种能够理解和分担对方精神世界中各种负荷的能力[2]。护士运用共情能力对高危儿父母进行心理护理,消除负面情绪,可以提高家长对随访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早期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将2012年3月~2012年4月我院随访的60例高危儿家长为研究对象。男35名,女25名。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7.40±2.60)岁。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16名,大专、高中19名,初中及中专23名,小学2名。60例高危儿中早产儿14例,胎龄(29+1~36+5)周,新生儿窒息19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1例,高胆红素血症12例,低血糖2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2例。将高危儿家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两组在性别、年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护理常规,按医师的要求向家长说明早期干预的好处,示范其方法。观察组在医师对家长讲解完病情及后期的治疗后,护士运用共情技巧,深入和家长进行沟通,说明早期干预的好处,并示范早期干预的方法。具体如下:

1.2.1换位思考,体会高危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及其预后知识不了解,使高危儿家长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尤其是对高危儿的母亲影响较大[3]。初为人父母,他们怀着欣喜的心情迎接小宝宝的到来,却得知宝宝未来有可能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活泼,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将会导致心情失落和无助。医务人员或已为人父母,更能理解他们此刻的心情。护士可以这样进行安慰并引导:“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作为妈妈,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我也知道你此刻的心情有多么难受,但哭泣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要勇敢地面对,让我们仔细想想现在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好吗?”这样就拉近了与高危儿父母的距离,并顺利地进入下面的话题。

1.2.2注重小细节,赢得家长信任医护人员在给高危儿进行神经系统检查时,动作轻柔,语调柔和,操作熟练规范,注意给小儿保暖,检查后轻轻地抱回家长手中。护士从母爱的角度入手更易亲近家长,对高危儿的称呼可以用昵称,如没有昵称可以用“宝宝”“小宝贝”替代[4]。从细节上体现出对高危儿的关爱,给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充分的亲切感、信任感。

1.2.3学会倾听,合理使用专业性皮肤接触在告知高危儿家长,高危儿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时,其父亲通常都会沉默不语,但母亲常表现为紧张、哭泣,并倾诉这个孩子抢救时的不易,及以后面临的艰辛。在遭遇心理应激时,女性较男性更易出现心理障碍[5],因此护理人员应对高危儿的母亲更加宽容,使其有哭泣、倾诉的机会,以便疏泄紧张、焦虑的情绪。护士在倾听时应集中精力,不时点头回应,目光柔和、亲切,切忌不耐烦地打断家长的诉说。高危儿的母亲哭泣时,护士可以适时递上纸巾,轻轻拍肩或抚摸后背给予安慰。这样可以让家长体会到护士的真诚关怀,对护士产生好感,形成良性互动,以便下一步引导他们说出真实想法及需求。

1.2.4达到高级共情初级共情是对别人情感的理解和认同,高级共情是对情感的反应和支持[6]。护士不光要理解家长的心情,更要为家长排忧解难。待家长心情平复后,用开放式提问的方法,询问高危儿家长的心理需求和难处,给予适当的解答和回应。一般家长最想了解的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案、康复治疗效果、康复治疗费用等,医护人员应尽量满足其对医疗护理、经济援助、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需求[7]。鼓励家长克服各方面困难,积极配合医师,坚持长期随访。

1.2.5根据家长特点,制订个性化指导方案脑瘫高危儿家长对常用的早期干预方法知晓率只有29.50%[8],因此应对高危儿家长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普及早期干预知识。在指导的过程中,因人而异,根据家长的学历、年龄、理解能力等制定谈话内容。如患儿家长学历较低,年龄较大,理解能力稍差,解释要通俗易懂。早期干预的方法可以面对面教授,耐心宣教直至家长学会。对于层次较高、刨根问底的家长,可以从医学机理上去解释病情和治疗,也可以留下网络联系方式,再进一步的交流。对于焦虑非常严重的家长,应重点进行开导,也可建议心理医师协助治疗。

1.3评价指标对所有档案进行分析整理,统计60例高危儿随访的次数。通过随访次数来体现随访依从性,高危儿1年内应至少随访5次。随访次数≥3次为依从性较好,随访次数<3次为依从性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共情能力应用高危儿家长中表1显示,共情护理后观察组随访依从性较对照组高,将共情技术应用于高危儿家长的心理护理中,可以让家长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和温暖,减轻并消除负面情绪,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早期干预,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医院开展“医院—家庭协作”式干预模式,打破普通门诊看病的模式,花较长时间和家长交流沟通,进行心理护理,和家长建立长期的联系和友谊,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3.2重视高危儿家长的心理健康高危儿父母亲焦虑抑郁症状对婴幼儿情绪、智力、行为发展等会产生负面影响[9],因此要重视高危儿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引导家长用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早期干预,减少负面情绪对早期干预的影响。目前的高危儿系统管理,仅关注高危儿本身的干预模式和干预方法,很少关注其父母的心理健康。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将高危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和高危儿早期干预护理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将高危儿家长的心理护理也纳入高危儿系统管理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方璐,孙鹂.高危儿健康管理现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54-1455.

[2]高晓阳.护理工作中同情、移情与共情应用辨析[J].护理研究,2010,24(7):1787-1788.

[3]吴美水,陈美霞,郑碧兰.脑瘫高危儿母亲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2):565-567.

[4]陈娜,王军娜.PICU患儿家属心理干预中共情能力的培养[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320.

[5]周玲,黄亚娟,俞巧娣.住院儿童家长焦虑状况调查及分析[J].柳州医学,2010,23(3):105-110.

[6]胡瑞燕,曾玉英.共情护理在降低ICU病人焦虑情绪中的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2):86-87.

[7]高永嘉,李春波.高危儿父母焦虑抑郁症状对儿童发育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1):42-43.

[8]彭光阳,彭晓芳,周德,等.脑瘫高危儿家属对疾病与早期干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59-661.

(收稿日期:2013-08-20)

(本文编辑 冯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