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

  • 投稿段知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1017次
  • 评分4
  • 75
  • 0

李桃树

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湖北省通城县 437400

【摘 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74 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7 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37 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肺部感染及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死亡率,并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肺部感染及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另外,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62.16%。两组数据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更显著,不仅控制患者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获得患者认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综合护理;糖尿病;高血压脑出血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两者相互影响较大[1]。高血压脑出血本身是一种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更是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相关资料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死亡率是单纯高血压患者死亡率的7 倍[2]。因而,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施以合理的护理服务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我院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服务取得了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 年12 月~ 2014 年4 月收治的74 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37 例,男18 例, 女19 例; 年龄55 ~ 76 岁,平均年龄64.3±2.8 岁; 病程5 ~ 12a,平均病程7.8±1.7a。对照组37 例, 男17例, 女20 例; 年龄54 ~ 76 岁, 平均年龄65.3±2.5 岁;病程5 ~ 13a,平均病程8.2±1.5a。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7 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如定期测糖、头颅CT 检查、检测心率、血压等。干预组37 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多和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感受,并耐心倾听患者倾诉,对患者的观点多持理解、支持态度。多安慰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1.2.2 用药指导

耐心指导患者药物服用方法、剂量,并叮嘱患者遵照医生嘱咐,不要中途擅自改药、停药等。定期检测患者血糖,并密切观察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一旦发现患者血糖过高无法控制,则要及时让患者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且注意降糖药的使用剂量和药物副作用。服药期间要密切检测患者血压情况,一般血压控制在130/80mmHg 为佳。若患者出现多汗、心悸、头晕等情况,则是低血糖表现,应及时让患者补充含糖类食物或注射50%的葡萄糖。

1.2.3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控制患者血糖的有效方法之一。因而,护理人员应对患者饮食作出正确指导,以使患者病情稳定。鼓励患者多喝水,水有稀释血液、降低血糖的作用。叮嘱患者控制糖、盐的摄入,多食维生素较高的食物,如蛋、牛奶、胡萝卜等。饮食要清淡,少吃多餐,忌过饱、忌辛辣刺激食物。

1.2.4 运动指导

患者适度运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肺部感染及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另外,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62.16%。两组数据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干预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肺部感染及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另外,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为94.59%,明显高于对照组62.16%。两组数据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综合护理能帮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发生,挽救患者生命。此外,实施综合护理更能得到患者认可,提高患者满意率,增强我院在患者心中的良好形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葛小文.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干预[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0):4166-4167.

[2] 孟瑄.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措施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2(13):80-81.

[3] 梁肖仪, 苏淑贤.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与护理[J]. 黑龙江医学,2012,36(10):79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