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投稿小耳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47次
  • 评分4
  • 63
  • 0

黄 丽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广东广州 510180

[摘要]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93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治疗的90例单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及血糖等生化检查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BMI为(28.7±4.6)kg/m2,SBP为(170.6±17.5)mmHg,TG为(2.9±0.6)mmol/L,LDL-C为(4.3±0.5)mmol/L,TC为(5.8±1.9)mmol/L,FBG为(8.4±2.5)mmol/L,2hPG为(14.3±2.9)mmol/L,年龄为(71.86±7.96)岁,吸烟共68例,高血压共74例,糖尿病共,46例,血脂异常共3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BMI 22.6±4.3kg/m2,SBP为(142.3±12.9)mmHg,TG为(1.7±0.7)mmol/L,LDL-C为(3.1±0.6)mmol/L,TC为(4.6±1.4)mmol/L,FBG为(5.7±2.8)mmol/L,2hPG为(10.6±2.2)mmol/L,年龄为(65.29±7.58)岁,吸烟共51例,高血压共55例,糖尿病共24例,血脂异常共26例(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年龄、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均为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及高LDL-C血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为糖尿病及高LDL-C血症,早期干预危险因素,有利于防治心脑血管事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急性脑梗死;冠心病;老年;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c)-0015-0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极高,而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脑学疾病的发病基础,老年人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威胁[1],在我国,每天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约为7000人,每年约有260万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2]。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常合并发生,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作为临床常见的心脑血合病,其发展速度快,病死率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安全[3]。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人发生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对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防治提供合理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治疗的93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4例,女性39例,患者年龄67~79岁,平均年龄(71.86±7.96)岁;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老年急性脑梗死共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66~78岁,平均年龄(65.29±7.58)岁。患者一般资料相仿,不具有差异性,P>0.05。病例入选标准:①符合西医学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诊断标准;②急性脑梗死发生时间在4周内;③年龄在65岁以上;④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

1.2诊断标准

1.2.1急性脑梗死 经头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4],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本实验中,1处梗死共85例,2处及2处以上梗死共98例,梗死部位主要为基底节区、放射冠区、脑叶、脑干以及小脑。两组的梗死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2冠心病 观察组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5],其中心肌缺血型共34例,心律失常型共20例,混合型共36例,心肌梗死型共10例。

1.3 研究方法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性别、年龄、吸烟史、体重指数(缩写为BMI,BMI≥28kg/m2判定为肥胖) 、高血压病史(依据美国JNC-Ⅶ指南标准[5],在未采取抗高血压治疗下,静息状态下,收缩压(缩写为SBP)连续两次>140 mmHg和/或舒张压(缩写为DBP)连续两次≥90 mmHg,或既往存在高血压病史,正在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糖尿病史(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浆血糖(缩写为FBG)≥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缩写为2hPG)≥11.1 mmol/L或有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血浆总胆固醇(缩写为TC)≥6.2 mmol/L,血浆甘油三酯(缩写为TG)>2.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缩写为LDL-C)>4.14 mmol/L)等进行汇总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对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1.4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即(x±s)表示,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间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BMI、血压、血糖以及血脂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危险因素比较

观察组患者吸烟、高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详见表2。

2.3 Logistic回归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与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具有密切相关性。病变设为因变量设(0=正常、1=异常),将年龄、肥胖、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作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系数>0,Exp (b)>1,提示为危险因素。结果发现年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及高LDL-C血症均为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与高LDL-C血症是独立危险因素。详见表4。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和冠心病作为临床上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二者血管病理学基础相似,二者可同时发病,临床病死率较高[6]。急性脑梗死后发生冠心病与单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具有明显差异,脑血管疾病并发心脏病,其病理改变首先为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动脉压急骤降低,导致脑血流速度降低,脑部发生缺血、缺氧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上升,并且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能够加快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恶化,对继发性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具有诱导作用[7]。危险因素作为流行病学概念之一,其特点为普遍性及可重复性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危险因素具有重要关联,危险因素存在越多或暴露增加,均能够导致其发病率显著上升,临床治疗及预后效果显著下降,目前,关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类主要分为两类:①年龄、性别、家族史等不可变因素;②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等可变因素,相关大规模研究证实[8]高血压、高血脂以及高血糖等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认为[9]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及中风家族史等,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心病家族史等。研究认为[10],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其并非的两种疾病简单相加而成,而是急性脑梗死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心肌耗氧量急剧上升、心肌发生缺血缺氧、血液黏滞度显著增加、血流速度显著下降、血小板发生聚集以及微循环出现障碍,从而导致冠心病发展恶化。当机体发生急性脑血管病时,多伴随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异常,导致体内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引发以心脏为主的内脏器官发生形态及功能病变,因此在进行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危险研究时不能将两种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加,而是应进行综合性分析,因此,关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始终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抵抗力较差,基础疾病较多,并且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因此是发生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高发人群,研究认为早期发现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极大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龚涛等人[11]在脑梗死及冠心病预防方案中提到防治脑梗死及冠心病主要包括改变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及专科治疗3个环节,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均应重视危险因素的控制。本实验中,观察组患者BMI值超过≥28kg/m2,平均年龄为(71.86±7.96)岁,吸烟患者68例,高血压患者74例,糖尿病患者46例,血脂异常患者39例,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肥胖、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均为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进一步表明糖尿病及高LDL-C血症是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符合[12]。综上所述,及时发现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危险因素,是防治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的关键所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Jiang He,Dongfeng Gu,Xigui Wu,et al.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05,353:1124-113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259-297.

[3] 杨秋玲.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临床特点及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8(4):90-92.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

[5] Chobanian AV,Bakris GI,Black HR,et al.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J].Hypertension,2003,42(6):120-121.

[6] 李翠华,刘煜敏,孔朝红,等.踝臂血压指数对于脑梗死并发急性冠脉事件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0):22-25.

[7] 毛涣元,曹林生.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52-1353.

[8] 张志伟.急性冠脉综合症300例危险因素探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9):40-41.

[9] 王艳,王依龙,吴敌,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其控制与临床发病严重程度的关系[J].中国综合临床,2008(4):346-349.

[10] 梁忠伟.脑梗死合并冠心病96例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杂志,2013,35(6):751-752.

[11] 龚涛.控制危险因素加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09(7):433-443.

[12] 李英,王鑫.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11):1627-1628.

(收稿日期:201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