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文化印记

  • 投稿花生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1096次
  • 评分4
  • 11
  • 0

文/北京大学访问学者 凉弘

图片提供/阿 印

我们每天穿梭在各个建筑物中,建筑文化氛围不仅传递着传统精神的内涵,而且丰富了生活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其实,建筑的意义不仅仅于此,它们还是源远流长的历史的见证,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每个民族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风俗习惯都有独特的地方,不同地区的建筑形态不仅体现了很强的地域风格,而且也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就对建筑风格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中国古典建筑中,无论是宫殿、庙宇、寺院、书院,还是民居、祠堂等,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传承内涵的布局

中国古典风格的文化有着独特的特质,表达的精神意义伴随着中国的历史变迁。传统文化推崇的建筑有着明朗、简洁的造型轮廓,多以中轴线布局,将主建筑放在中心的位置上,而将次要建筑整齐排列在两侧,给人以明显的左右对称感觉。有方向性严格的布局,有等级,有层次感,这是儒家思想中的“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理念。

在建筑室内色彩装饰方面同样有鲜明的等级区分,历来以黄色代表最高贵的颜色,以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宫殿、庙宇的主殿多采用瓦作装饰筒瓦,横断面呈半圆形;而较平板的板瓦,横断面小于半圆的弧形,多用于一般建筑之上。

吻兽的排列顺序也有着严格的规定,因建筑等级的高低也有数量上的不同。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上最多,有十个。太和殿上的吻兽在中国宫殿建筑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它表示古代统治者们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皇宫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在其他的古代建筑上,最多也只能使用九个吻兽;只有至高统治者的金銮殿上的吻兽十样齐全,保和殿是九个,中和殿是七个,其他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

诸如此类,无一不表现了儒家思想的伦理制度在建筑的布局和造型等方面的影响。如北京故宫是典型的平面中轴对称、纵深布局,在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中、屋顶的不同等级和台基尺度的变化中,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阔的群体空间,这源自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含蓄莫测的风格

含蓄最能体现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婉转多变,含蓄莫测,表达了一种意境,采用屏风、罩、花窗、博古架等诸多元素,营造半“藏”半“露”、虚实相生的空间形态,巧妙利用风景形象的虚掩、暗藏和曲直的对比来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不是开门见山,而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角,如屋顶、树木和园内一些较高的建筑,看不到内部的全貌,令人遐想联翩,并引发对园林内部景观的浓厚兴趣,让人流连忘返。如北京的颐和园,入口处以大殿遮掩公园主景,直到通过大殿,连绵的走廊才豁然开朗,呈现出主景,秀丽的万寿山和昆明湖静静地等你。

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有室外环境和室内空间,二者的真正含义就是空间在时间中延伸,时间在空间中凝聚、再现。建筑“群”是实,而随时间在“群”中穿越的空间是虚,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替,创造不断变化的气氛。呈现出空间是虚的,变化无穷,不那么直露,具有含蓄的特点。

另外,以窗为“框”对室外自然景观进行“剪裁”、“取景”,构成一角富有特色的艺术空间。门墙以及窗扇的造型大多都取自于自然景观,像冰裂格窗、云墙;借鉴植物,如门有葫芦式、莲瓣式,窗有梅花式、贝叶式等,非常巧妙地借景,引外入内,形成室内外空间穿插呼应、内外交融的空间美。同时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设置的过渡空间,即檐廊空间,从室内角度看去,檐廊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外延,与室外自然景观有渗透交融感。檐廊掩映着室内空间,有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味,具有典型的东方含蓄美,尤以苏州园林为典型代表。

自然山水的意境

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中国建筑中,大多以自然山水式的园林为主,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虽然是人为创作,但讲究还本自然,自然而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各式相应的建筑,也合乎自然而然,天然而成之理。

以山水为主体,达到建筑与风景的巧妙融合,如嘉兴南湖烟雨楼,高楼古朴秀雅,风雨欲来之时,楼前如有一幅淡雅素净的朦胧山雨图,让人流连忘返。同时,在建筑的命名上,常引用和景观相结合的诗词歌赋来创造意境。

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结合道家祟尚自然的观念,院落以能承接阳光雨露、通风纳气为主,而过厅、穿堂把院落和室内联系在一起,借助于木质结构框架的优势,使得墙体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这样就可以任意开窗。

比如像山西应县木塔这样的建筑,是纯木结构的建筑体系,较之砖石材料来讲,木质材料是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人们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的心理需求。外部造型虚实结合,轮廓柔和,曲线丰富且较多变化,体现出了很强的与自然协调的观念。

古典建筑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建筑的景图,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建筑物。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生活气息,注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统一境界。

外来文化的融合

古代建筑中留存下来数量丰富的佛教的寺塔,是我国蔚为壮观的建筑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自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之后,很快便和我国的土生土长的儒家、道家文化相融合,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寺庙多以方正格局为主,通常是大雄宝殿在最中间,在寺院的最深处,两侧是左右护法菩萨殿堂,同佛教文化极为吻合。寺庙追求清净,远离尘嚣物欲,以苍劲的古树,仿古的青砖来营造这一气氛。塔的修建则更是受到了审美心理的影响,在建筑文化中塔的艺术价值甚至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大量的风景塔直接借用了佛塔的造型。

伊斯兰建筑文化是从西亚传人的,其主要影响了伊斯兰教建筑和中国西部一些建筑的风格。宁夏的天主教教堂建筑为中西合并式,整体造型比例与一些构造方式为西式的哥特式或罗马式风格,细部装修及施工做法夹杂着中国传统建筑手法,是西式风格特色的建筑与中国传统特色建筑相融合的产物。欧洲的古代建筑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一些影响,不过非常有限,更多的成为一种风格化的装饰意味。

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类型的文化也在发展中相互渗透、交流,相互促进,建筑呈现给我们更多的居住哲学理念,而这又深深地融入我们血液之中。

隐藏在建筑背后的人文伦理对建筑的影响非常深远,所以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注重“关系”,不仅考虑建筑物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文化赋予建筑与自然相统一,注重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富于哲理的空间组合,成为点缀风景的观赏品,推崇人工与天趣、端庄与含蓄、规格化和多样化、理与情的统一,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