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 投稿殷浩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182次
  • 评分4
  • 69
  • 0

文/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治医师 闫龙涛 图片提供/图为媒图片库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SAIDS)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上市,是全球最畅销的药物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3000万人服用此类药物。但随着非甾体类抗炎药使用的增多,这类药物的安全使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药师、患者、社会和政府的关注。默沙东公司于2004年10月宣布主动从全球市场撤回万络(罗非昔布);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存在潜在的心血管和消化道出血风险,要求这些药品生产厂家在其说明书中提出警示,这使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安全用药成为目前全球医药界的热点问题。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机制

长期以来,人们对非甾体类抗炎药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1964年有研究者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阻断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酶(PGs)的作用。1971年证实.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而减少或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实现其抗炎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常见副作用

前列腺素在人体内有许多作用,如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各种组织动脉扩张;调节肾血流,使肾滤过率增加;促进钠排泄,降低血压;抑制胃酸分泌;使子宫肌纤维收缩,溶解黄体;舒张气管平滑肌;使鼻黏膜血管收缩;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骨吸收等。患者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由于抑制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使其应有的作用减弱,所以出现相应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胃肠道与肾脏两方面。

对胃肠道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据美国FDA统计,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3个月的患者,胃肠道溃疡、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为1%~2%;服用1年的患者发生率则为2% N5%。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有:①原有上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者;②长期大量饮酒、吸烟、喝咖啡及酸性饮料者:⑨同时使用皮质激素或用华法林抗凝者;④儿童、孕妇及大于60岁的老年人。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肾脏副作用的机制在于肾脏灌注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肾灌注不能得以维持,致使体液和电解质紊乱,可发生从轻微的水钠潴留、高血钾,到可逆性的急性肾功能不全、间质性肾炎及肾坏死等。发生肾脏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有:①年龄大于60岁:②动脉硬化,或同时服用利尿剂者:③血肌酐> 177.8微摩尔/升(μmol/L),肾功能下降者;④肾低灌注如低钠、低血压,以及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使用利尿剂者等。

如何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种类、品种繁多,临床上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扶他林、布洛芬、吲哚美辛(消炎痛)、美洛昔康、塞来昔布、吡罗昔康等。如此多的药物,到底选用哪种7这就要在选用药物时掌握以下几个标准:首先要看药物的镇痛效果;其次要了解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对身体的影响;最后就是价格问题,尽管很多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药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不大,但价格差别却很大,所以有些患者在选择药物时还得考虑一下经济因素。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用药原则

1.剂量个体化。应明确即使按体重给药,仍可因个体差异而使血药浓度各不相同。应结合临床对不同疾病、不同患者选择不同剂量。

2.通常选用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足量使用2~3周后若无效,则更换另一种或另一类镇痛药物。

3.不推荐同时使用两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因为疗效不增加,而副作用增加。目前很多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同时患有骨关节炎等疾病导致的慢性疼痛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

4.在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最好先选既便宜又安全的药物。

5.患者有2~3种胃肠道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若需要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应加用预防溃疡病的药物。

6.患者若有一种肾脏危险因素时,选用合适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有两种以上肾脏危险因素时,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另外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非甾体类抗炎药虽常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线药物,能减轻临床症状和某些体征,但不能根治炎症,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病理机制无决定性影响,所以不能防止组织损伤、关节的破坏和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