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岁抗战老兵的爱国情怀

  • 投稿Pity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790次
  • 评分4
  • 26
  • 0

文/小轩 摄影/加文

2014年9月18日,《北京晚报》的一篇关于抗战老兵的采访,让人们知道了在北京还有一位106岁、经历过抗战的老人王景芳。戎马半生的人生经历

1909年3月15日,王景芳出生于辽宁省义县雹神庙。1925年入伍,加入东北军第三方面联军守备队一营二连六班任骑兵上等兵。1929年,王景芳随东北军参加防俄战役。1931年9·18事变时,他已是当兵6年的老兵,正在东北讲武堂11期步兵科学习,校长是张学良。

事变当天,王景芳正和其他同事一起排演节目。在他的日记里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民国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恰逢东北农历节日,我和于振海同学赶排话剧。夜十一时,正准备去排练,忽听炮声。以常识判断,声自西南日本站方向打来。随后炮声越紧,弹着点似在北大营一带。我们军校学员忙乱中集合。由执行官指挥(高级干部全回公馆去了)。我们只着随身衣服,打开军械库,每人发步枪一支,子弹五粒(军校当时有用于教学的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等)。执行官训话:情况判断可能日寇向我挑衅,学员们要镇静。全体暂到营房后面北小山训练场集结。以观动静(北小山有标准钢筋水泥防御阵地用于教学,可容纳一个营兵力防御)。天亮我们再回学校。”

王景芳如今还会唱当年的东北军军歌,但每每都是唱着唱着就哭了,他说自己觉得心里难受。”当时东北军二十万人,日寇仅有两万人,我们执行‘不抵抗’政策,大踏步向关里撤退,不,是逃跑、逃亡,兵败如山倒。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这个老兵还是想不通。为什么不打呢?你当官的只管发话,我们当兵的打呀。”

1936年12月,王景芳亲历了西安事变,随刘多荃部105师担任捉蒋任务。此时王景芳所在的部队包围了骊山华清池。之后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王景芳作为连长参战,同年8月13日参加淞沪会战。

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已经升任营长的他再度参战。老人是现在唯一健在的台儿庄战役指挥官。在这场战役中,王景芳后背被子弹击穿,警卫员冒死背他下战场,得以活命。当时的情景现在仍历历在目。“军号吹响了,几万中国军人端起上着刺刀的步枪,齐声喊杀!向日寇的阵地冲去!惊天地!泣鬼神!”老人回忆道,“当时我手拿望远镜想看看敌情,日寇一梭子机关枪子弹就扫射过来。我身中两弹!日寇是达姆弹,从肩膀打进去,从后背出来,把我的后背打出一个碗大的洞!我当时就昏死过去!”

1939年,王景芳在南岳游击干训班任沙盘战术组组长,叶剑英任教官。1942年,他已经升任40军少将副军长。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他奉命在河南开封接受日军投降并接收上缴物资。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国民党青岛警备区(师管区)参谋长的王景芳率部投诚。

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年代,王景芳在战场上九死一生,都最终活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开始,王景芳在北京以蹬三轮车运输为生计。老人写过一首《三轮诗》:“漏滴夜半时,朦胧眼不开。浑身酸痛懒,坐起尚发呆。户外北风吹,冰天雪地白。挣扎驱车行,车站挂头牌。清贫我自知,今已断米柴。老妻咐叮咛,千万早回来……”

30年没有去过医院

现年106岁的王景芳老人依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这和儿女们平时的孝顺和照顾分不开。老人有8个子女,他现在和儿子王戎镇住在一起,老人的儿媳郭风亭还入选为2010年的北京万名孝星。

平时,老人最爱吃的饭菜是红烧肉和酸菜汆白肉,都是儿媳妇在家里做给他吃,就连酸菜汆白肉中的酸菜,也是儿媳妇自己腌制的,从来不去外面买。老人说,除了这些,他爱吃的还有天福号的酱肘子,义利的果子面包和东北家乡的黏豆包。每年儿女过年回老家都会为老爷子多带些黏豆包回来冻在冰箱里,让老人慢慢吃。现在老人年事已高,消化功能减弱了,每次只吃一个黏豆包。每天早上起床,老人都要用茉莉花茶加上蜂蜜,空腹喝上一杯。

王景芳有句口头禅,叫“得病是耻辱”。30年了,他没有报过药费,全是自己来调理。老人身上有三种病,类风湿、长期便秘和心血管病,都是不好治的慢性病,但他自己通过调理都能控制得很好。

平时老人最爱看体育节目,乒乓球的每一个明星都清楚。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智者寿”,他说凡事都要动脑子,这样才能够长寿。老爷子在97岁高龄的时候,还专门给自己设计了一张救助卡,上面写着“本人王景芳,97岁,住太平桥东里,我的女儿王戎南,手机……裤袋内有钱,请拨102,拜托。”老爷子每天出门的时候,就把这张救助卡装在口袋里。生活中其他的细节也一样,老爷子都能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妥妥当当。

王景芳多年来保持规律的生活,每天早八点都要到楼下来散步、谈诗论赋、关注时事。他最喜欢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仿佛是老人戎马半生的真实写照。在他80岁生日时,王景芳写了一首《自狂诗》:”人间八十最风流,黄菊飘香傲仲秋。薪尽火传应抖擞,桑榆霞色满山丘。向天再要七千日,有幸亲乘丽彩虹。”

王景芳老人还将自己手写的抗战日记、诗集和部分老照片捐献给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老人有一条家训,儿孙们都已经牢牢记在心中,那就是“博爱读书,寡欲慎独”。孩子们说,老爷子的健康与这条家训是分不开的。

平时老爷子总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既诙谐又说出了大实话,“活着就是胜利,活着就是效益”。他说,现在赶上了好时候,老人们都要好好地活着,健康地活着。前几年老爷子心里还有一个目标”超张赶美”!意思是要超过101岁的张学良和105岁的宋美龄。现在他已经做到了,而且活得健康、幸福。

如今,王景芳老人念念不忘的一件事是,当年在台儿庄战役,自己身受重伤,被勤务兵像“拖死狗"(老人原话)一样从前线救回。老人记得,救自己命的勤务兵叫冯家祥,河南人,当年20岁左右,老人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找到这位救命恩人。

以采访抗战老兵闻名的作家、北京社会科学院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方军曾多次采访王景芳老人,对王景芳的经历有着深入的了解。在方军的心目中,王景芳是这样一位老人:

“他是一部抗日战争的活字典。他从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中走到了今天,他是抗日战争的幸存者。

1945年日本投降,参加16战区受降日军的中国将军有五十几位,王景芳少将是唯一在世的见证受降日军的将军。

他的悲欢离合、心路历程、生死离别和警世恒言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

他是中国人民在抵御外辱的战争中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代表。

他也是我采访芸芸众生的抗战老兵中最为出彩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