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见习课中的应用

  • 投稿礼部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527次
  • 评分4
  • 35
  • 0

李鹏 段云燕 赵宏波 杨旭

(西安医学院医学技术系影像诊断教研室,中国 西安 710021)

【摘要】PACS系统的应用为现代医学影像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数据储存、管理、显示模式,将PACS系统应用于影像实践教学,保证了教学病例资料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简化了教师的备课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适应了医学影像教学中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原则,展现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前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教学;图像存档及通讯系统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桥梁课程,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见习课作为理论课的补充和升华,其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对病变影像征象的掌握程度,以何种方式进行影像见习课教学才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直是医学影像学教学探讨的一个重点。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教学设施的改善,医学影像见习课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胶片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和PACS系统教学,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前两者已较难高质量完成影像见习课教学任务,图像存档及通讯系统(picture av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的出现和应用正在逐步替代传统医学影像处理体系[1],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1 传统影像见习课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传统的影像见习课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传统胶片的影像教学,一类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的影像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两种方法都曾发挥良好的作用,但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从传统模拟影像向数字化影像的迈进,以及医学影像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较难适应教学需求。

1.1 传统胶片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传统的胶片教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占据着医学影像学教学的主导地位,教师在临床工作中收集、整理典型的病例胶片并建立病例库,授课时往往采取学生传阅胶片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有较好的临床实践感,但这种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胶片上图像的大小在摄影结束时已经固定,很多病变的细节难以放大显示;作为影像载体的胶片使用寿命有限,一些珍贵的病例在反复的教学使用中污损、破裂;随着影像设备的升级,CT、MR图像数量巨大,使用胶片进行观察并不便捷,将数目巨大的胶片应用到教学费时费力。

1.2 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及其不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设施的改善,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均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医学影像见习课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教学弥补了传统胶片教学的不足,实现了影像图像的数字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清晰的向学生展示病变的特征,便于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2],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必须经过病例的收集、归纳、数字化处理、课件制作等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另外,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以典型征象演示为主,无法进行断层图像的连续观察,学生无法自行操作,依然延续了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难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3]。

2 PACS系统在影像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CR、DR、CT、MR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的采集、存档、检索、传送、显示、处理、拷贝是医学影像工作者面对的一个巨大的问题,以数据存档为例,早期医院多采用光盘刻录的方法,因光盘容量有限,导致储存过程十分繁琐,查找病例时亦非常不便。为了解决这种困境,目前逐步采用了PACS系统,它以高速计算机和海量储存介质为基础,通过高速传输网络连接各种影像设备和终端,管理并传输、显示原始的数字化图像和相关的信息[4]。该系统为临床诊断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医学影像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的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所用PACS系统是整个影像科PACS系统的一部分,由教师机和学生机组成,教师机和投影仪相连,学生既可以在自己的学生机上观察图像,也可以在投影仪大屏幕上观察。授课过程中,既可以多机联动显示同一副图像,也可以由学生自主观察病人不同时期、不同检查的多个序列图像。阅片同时,学生可以在PACS系统中撰写诊断报告,提交后教师可以进行修改,修改痕迹会保留,便于学生对修改前后报告进行对比。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直接从PACS系统中挑选病例对学生进行考核,既能保证考试病例的质量,也简化了教师准备考试病例的过程。

3 PACS系统在影像教学中的优势

3.1 PACS系统有利于丰富的影像教学资源的整合

PACS系统最大的特点是便于图像的采集、存档和检索,同时系统已经将多种检查方法所得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整合,这就就为影像见习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轻松的找到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典型病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调取和显示。以股骨干骺端骨肉瘤病人为例,首先可以调取病人的的临床病史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了解病人情况,随后可调取X光片观察病变可范围和骨质的破坏程度及特殊征象,如是否有codman三角形成,在此基础上调取病人CT图像进一步观察骨质破坏细节、肿瘤骨和骨膜增厚的情况,在完成上述两种检查的图像观察后,还可以调取该病人的MR图像,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病变征象,阅片结束后还可以查看该病人的手术病理结果,并和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由此可见,通过PACS系统进行的影像见习教学紧密贴合了临床实际工作,实现了临床和教学的统一,海量的临床病例为影像教学资料的选取和准备创造了十分便捷的条件,也使影像教学所倡导的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得以轻松实现[5]。

3.2 PACS系统提高了见习课的阅片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胶片教学及多媒体教学均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对学生的要求更多的停留在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和识记上,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并不高,与教师的互动也十分有限。基于PACS系统的见习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每个学生都使用一个PACS终端进行阅片,教师在讲授阅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所选病例的图像特征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获取,而不是由教师直接讲解,在阅片中学生可以自主改变图像窗宽、窗位,可以进行局部图像的放大、缩小,可以测量病灶的大小、CT值的信息,这有助于学生对病变的观察和理解;学生间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应用PACS系统,学生在阅片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控制阅片的进度,从而避免了以往教师“一刀切”的讲解模式,使学生以掌握知识为目的进行学习,而不是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及答疑为辅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PACS简化了教师备课的流程,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以往传统模式的影像见习课,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于病例图像的整理,病例的来源既有教师临床工作中典型病例的积累,也有来自于网络或其他媒体中发布的病例,然后按系统或病种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病例库已备教学中使用,但这个过程需要消耗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很难保证每个病例资料的完整性。应用PACS系统后,因病例资料的存档和整理是系统自动完成的,教师备课时主要的任务是挑选授课病例,需要某一特殊征象的图像,只要诊断报告中有过该类征象的描述,通过检索就可以获取。与此同时,PACS系统中病例的数目是随着临床工作不断的增加的,也为影像见习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4 基于PACS系统的图像后处理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病变征象的理解,丰富了教学内容

利用原始的图像数据进行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后处理是目前影像诊断工作中常用的辅助手段,有助于病变的完整显示,可以帮助诊断医师进行病变的观察和分析,在以往的见习课中,只能给学生展示由教师完成的后处理图像,而操作的过程无法进行演示;应用PACS系统可以在教学中动态演示整个图像后处理的过程,同时每个学生均可在自己的终端上进行操作,学习简单的图像后处理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病变征象的理解,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4 PACS系统在影像教学中的展望

PACS系统在影像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为学生适应未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了充分发挥PACS系统在影像教学中作用,我们做如下的展望:1)利用PACS系统进行多中心联合教学;利用远程网络将较多个教学中心的PACS系统进行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这有助于整个区域内医学影像教学质量的提高。2)基于PACS系统的移动终端教学;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手持设备已具备了较高的分辨率,在高速传输网络的支持下,学生在手机等移动手持设备上随时可以调取PACS系统中病例图像的观察和学习;3)基于PACS系统的网络互动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提交,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解答,这就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必将为影像医学教学带来一个质的飞越。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谭永良,赵志清,杨茂洪,等.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2):236-238.

[2]杜玲玲,陈明梅.多媒体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04):489-490.

[3]欧阳祖彬,罗天友,吕发金,等.基于PACS系统的医学生早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3(11):55-57.

[4]张松,张镭,丁毅,等.PACS/RI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优势[J].中国病案,2011,12(6):65-66.

[5]余深平,孟悛非,罗柏宁,等.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教学的优势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1):81-82.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