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和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控技术

  • 投稿月岛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241次
  • 评分4
  • 65
  • 0

翟新验/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猪蓝耳病(PRRSV)流行现状及其防控技术

(一)猪蓝耳病发病标准 至少3 日体温在41℃以上;出现精神食欲下降,眼结膜炎,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大体剖检,肺部出现片状实变;1 月龄仔猪死亡率90% ~ 100%,2 ~ 3 月龄育肥猪死亡率40% 以上。

(二)猪蓝耳病毒株流行特点

2009-2010 年分离35 株HP-PRRSV 全基因序列与2006 年分离的HP-PRRSV 代表株JXA1 株全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7.9%-98.5% ;35 株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达97.6% ~ 100%。遗传进化分析发现2009-2010 年分离的35 株HP-PRRSV 的亲缘关系最近,属于同一个分支。

2011-2012 年,我们分离测定了37 株HPPRRSV的全基因序列, 与JXA1 同源性为97.2% ~ 99.3%,37株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5.6% ~ 99.8%。

2011-2012 年分离的HP-PRRSV 表现出不断变异的遗传特性,37 株分离株遗传特性与地域性、分离年份关系不紧密。

2013 年, 我们从送检样品中分离测定了6 株HPPRRSV 的全基因序列, 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代表株NVDC-JXA1 同源性在98.0%-98.8%。所有分离毒株在非结构蛋白NSP2 区域仍然存在30 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2013 年,我们从送检样品中分离测定了6 株HPPRRSV 的全基因序列, 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代表株NVDC-JXA1 同源性在98.0%-98.8%。所有分离毒株在非结构蛋白NSP2 区域仍然存在30 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

2013 年分离的HP-PRRSV 仍表现出不断变异的遗传特性,6 株分离株遗传特性与地域性、分离年份关系不紧密。

(三)猪蓝耳病的诊断 防控蓝耳病有赖于及时准确地诊断。近年来,虽然各国科学家已对PRRSV 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还未找到有效根除 PRRS 的方法,其防控有赖于及时准确地诊断和疫情的控制。诊断是防控的基础不同基因型和致病性的PRRSV 毒株抗原性差异较大、诊断技术和防控疫苗等均有不同,依据检测目的不同分类型诊断是该病防控的首要之举。

(四)猪蓝耳病防控形势与建议

1. 病毒不断变异。鉴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不断遗传变异的特性,建议继续加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原学监测力度,及时跟踪分析病毒的遗传演化规律,为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活疫苗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加大监测和评估力度,密切关注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和疫苗毒株的关系。

2. 开展逐步净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 株)对近年流行毒株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建议继续全面使用。鉴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大面积流行和暴发的可能性降低,在强化流通环节及加强综合防控措施的条件下,可以在部分有条件的原种猪场启动活疫苗的退出程序,通过监测逐步减少疫苗的使用, 进而逐步开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净化和根除工作。

3. 关注欧洲株流行。鉴于当前欧洲型PRRSV 在原种猪场流行范围逐渐扩大,而在商品猪场中流行范围仍然较小的特点,建议持续开展原种猪场PRRSV 监测,关注和加强欧洲型PRRSV 的防控工作。

二、猪瘟流行现状及其防控技术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病毒血清型只有1 个,但有变异的低毒力的病毒株存在。猪瘟分为典型猪瘟和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季节多发。主要症状:(1)高热(40.5℃~ 42℃ ) 稽留,有脓性结膜炎;(2)病初便秘,后腹泻;(3)皮肤出血(头颈部、胸腹部、四肢末梢、皮薄处明显)。

温和型猪瘟( 非典型猪瘟) 是近年来新表现出的一种类型。发病特点:病势缓和、 病程较长,症状及病变局限且不典型,发病和死亡均较低, 小猪发生后死亡多,大猪常可耐过。母猪感染( 繁殖障碍型) 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弱胎, 生下弱仔猪( 带毒),且对免疫接种有耐受现象,不产生免疫应答, 而成为猪瘟的传染源。在免疫程序方面:临床大部分猪场均可采取20、50或30、60 日龄进行两次猪瘟疫苗免疫即可取得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但同时各养殖场也应定期进行猪群抗体监测,结合仔猪母源抗体和免疫后抗体消长情况评估免疫效果,及时调整免疫方案,最终确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免疫程序。

(本文根据录音和资料整理,未经作者审阅,最终解释权归其本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