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健康教育对骨折患者遵医行为的改善作用

  • 投稿crcr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546次
  • 评分4
  • 93
  • 0

李 丽

四川省广元市昭华区人民医院 四川省广元市 628000

【摘 要】目的:通过护患健康教育沟通,提高患者在治疗的依从性水平。方法:将96 例住院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8 例和观察组48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观察组使用健康教育卡,并且每周一次的沟通活动,加强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认识。结果:在互动模式健康教育下,观察组的组患者遵医行为,明显顺从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以及家属在护理的满意度和对骨折知识了解中,掌握情况都高于对照组。结论:互动健康教育活动,在改善骨折患者的遵医行为中效果明显。患者功能锻炼主动提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护患沟通;健康教育;骨折

骨折是骨科中严重外伤疾病,大多是由高能外伤所导致的,且半数以上患者合并有并发症。因此,骨折患者不仅需要及时的治疗,还需要相应护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收集我院2013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期间,对58 例骨折患者,使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患者健康教育。观察患者的康复效果。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1 月到2014 年1 月之间,我院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成观察组和试验组。其中观察组48 例,男一共23 例,女一共25 例。年龄区间3 岁到10 岁。包含上肢骨折有35 例,下肢骨折患者13 例。非手术治疗患者35 例,手术治疗患者13 例。对照组一共48 例,男29 例,女19 例。年龄区间6 岁到42 岁。平均(27.1±10.2)岁。其中上肢骨折38 例,下肢骨折患者10 例;病程最短患者45 分钟,最长时间有4 天。非手术治疗一共36 例,手术治疗一共 14例。两组患者中,护理期间均有家属陪护,患者性别、年龄和骨折部分以及陪侍人员在年龄、文化程度方面没有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自入院之日,安排年资较高并且具有沟通经验骨干责任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对照组开展单向性健康教育,也就是常规介绍入院须知,以及在病区境和疾病知识重要性,以及锻炼计划方面的知识。但是,没有过多强化和鼓动。试观察组从入院起,安排责任护士帮助其家长参与互动,重要内容有。首先,进行病人以及家属评估,主要有背景变量和动态变量。熟悉患者独特的个性,方便更好开展互动计划。其次,开展入院宣教。采用患者易懂语言,介绍入院须知、住院区环境、医治医生、护士人员等,目的是与患者建立良好信任,尽快消除患者在陌生环境产生的恐惧,安抚患者不安不良情绪。再次,疾病的宣教。依据患者在年龄、识字水平和家长文化,采用小册子、多媒体形式,对患者以及家属宣讲解骨折基本知识。还有治疗方法好饮食宜忌、功能锻炼等的重要性。

1.3 观察指标

一方面,两组患者功能锻炼的时候,心理反应和行为状况作为主要项目评估,统计患者在合作方面的评分。另外,制定健康教育评分表,主要内容包含疾病相关知识,功能锻炼方法,以及基本掌握和未掌握知识。

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主要内容有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方面满意度评分。氛围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 表格,并使用spss 公司推出的SPSS 1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所得计数资料均进行Χ2 检验,计量资料均进行t 检验。并检测P 值,以P<0.05 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功能锻炼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比较,见表 1。

3 讨论

骨折患者,因为病情的特殊性,所以在听取医生建议防范具有不合作性。在进入陌生环境时候,患者常深感不安,表现过分焦虑情绪。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小的患者,在烦躁以及不合作方面表现更加明显。这就给会治疗以及护理带来阻碍,影响到患者康复进程。

骨折的治疗和康复,时间比较长,在疾病康复过程里,患者和家长在相关知识掌握中,程度配合是关键环节。在患者家长帮助下,护士可以与患者建立良好关系,保持良好沟通,对患者灌输健康知识以及改善患者遵医行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发挥。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单向性护理,家属被动地接受护士在患者护理方面的指导,没有主动性。观察组的互动模式,将家长式单向性护理变为双方平等互动。改变传统病人和护士的互动。护士为病人以及家属提供了必要护理信息,并且给予情感上的支持。鼓励家长一起决策,并且制定护理计划。于是,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减轻了患者畏惧,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水平,患者尽可以主动地配合不同阶段的功能锻炼,实现了事半功倍效果,效果比较明显,值得大范围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艾森克.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上册)[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