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野下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研究

  • 投稿蔡的
  • 更新时间2018-03-28
  • 阅读量721次
  • 评分4
  • 89
  • 0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高校医学专业就业指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和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互联网思维在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创新,为新时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医学专业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40-02


  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互联网叩响“万物互联时代”的大门。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互联网塑造的社会生活形态进一步加强,这为高校探索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途径。


  一、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医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增多,然而医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却加剧。首先,地域供需失衡。一方面许多医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基层医药人员面临大量缺口。其次,专业供需失衡。社会舆论和高校扩招,导致了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而像护理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等需求旺盛的专业,由于社会认知度低,报考人数少,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再次,学历层次供需失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日益发展,大部分医院都提高了招聘条件,尤其是大医院医疗卫生人才集中,博士、硕士非常吃香,而本科生失去竞争力。


  2.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


  医学专业学制长,学习任务繁重,医学生比其他专业投入更大的就业成本,加之家庭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倾向于大中城市的三、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希望能获得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丰厚的福利待遇以及更多的进修机会。然而,医学生的较高就业期望与当前的社会现状存在一定的偏差,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3.医学生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由于文理分科等原因,医学生在入学前的人文知识较为薄弱。入学后,医学专业性强,课业负担较大,使得医学生普遍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人文教育,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而在现代医学的模式上,医学生社会、心理、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语言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能力都是应聘求职以及醫疗实际工作中的必备素质。


  二、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都愈发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大部分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某些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层次仍然较低,工作重点集中在面向毕业生宣传就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开设应聘技巧讲座、签订就业协议等,且服务对象限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多为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够,数量不足,大部分精力用在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少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以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需求与教学内容不符,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体系构建不完善。


  三、互联网视野下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路径


  1.更新就业服务理念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更创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手续办理,更要通过就业指导,让毕业生更好地认识和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投身到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中去。其次,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发生变化,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对新问题、新困难和新机遇的研究,用科学理论指导就业工作实践。


  2.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高效化


  互联网行业的显著特征是信息化,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效率,创新方法。首先,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模型,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数据库,深入分析其中数据,可以摸清毕业生求职与用人单位招聘的相关规律,及时预测就业趋势,调整就业指导方案,引导医学生认清就业现状,做好职业规划。其次,在网络移动终端普及的现状下,建立实用,便捷,高效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平台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例如,用户交流模块,帮助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三方的顺利沟通;用户管理模块,帮助高校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进行职业规划等在线课程学习;招聘管理模块,帮助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在线投递简历,远程面试等。同时,也应关联毕业生常用的QQ、微信、微博等IT媒介,对毕业生进行实时就业指导服务,做到就业指导的全面覆盖。


  3.就业指导服务多元化、个性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模式千变万化,模拟互联网的交叉载体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多元化、个性化路径。在师资上,吸纳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医学相关背景的优秀教师,建立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素质高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在人才培养上,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设定创业创新班,根据学生兴趣双向选择,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个别专业可进行订单式培养,为用人单位,农村,西部地区输出急需的医学人才。推行学校、用人单位双导师指导模式,帮助低年级医学生早日接触职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在职业生涯教育上,根据不同年级、专业、人群构建个性化课程体系。低年级主要开设自我认知,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提升课程,高年级以专业为导向,进行临床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培训和就业形势教育,准毕业生主要开设求职技巧,就业政策、就业手续等教育。对学习、心理、家庭方面的困难群体进行一对一帮扶。将以理论教学、翻转课堂、讲座、就业创业活动等线下教育和以微课、名师同步课、名校课堂实录、创客教育等线上模式相结合。


  总之,在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就业指导服务路径,更好地衔接医学生与用人单位,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凸显就业指导工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贾杏.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新举措[J]. 当代职业教育,2015(07): 102-105. 

  [2] 陈璐. 互联网思维下的“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5(04): 36-40. 

    作者:阳佑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