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留守现象”面面观

  • 投稿二哥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58次
  • 评分4
  • 54
  • 0

江苏灌南县堆沟港中心小学(223500) 郭仰全

留守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同样也有“留守”的问题。所谓留守,一般是指被迫孤立坚守。语文课堂教学中“留守”问题的产生,大多是教师意识问题造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不主动寻求支援,不愿意走出“围城”,结果当然是思想上的故步自封,教法上难有突破,学生学习陷入被动。虽然实施新课改已经多年,但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总是留有传统教学的影子,即使运用新教法,但操作不到位,依然难以跳出“留守”的窠臼,难以提高课堂效率。

一、教材留守,固守文本设屏障

语文教材的学科特点非常突出,无论使用哪个版本,教材内容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相接轨。我们在具体运用教材时,要注意以教材为依托,拓宽教材辐射范围,形成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对其中的文化元素和教育因子,也要多维度呈现。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只是围绕教材本身做文章,不仅没有教材的单元意识,也不能对教材进行延伸和辐射,缺少与社会生活接轨的主动性,人为地设置文本屏障。教师意识选择“留守”,教学行为自然就有很强的局限性,教学视野严重受限。不管是教材绑架了教师,还是教师绑架了教材,结果都是一样的。有一次去听课,教师讲的是《沙漠中的绿洲》。导语用的是谈话式。教师问学生:“你见过沙漠吗?谁能说说沙漠的特点?”结果有不少学生举手。学生开始讲沙漠的特点:“沙漠尽是沙丘,空气相当干燥,而且很闷热,遇到沙尘暴,真是对面不见人,相当吓人。沙漠中还能够看到海市蜃楼呢……”教师急忙打断学生的介绍:“扯远了,应该说沙漠中的绿洲。”其他学生正想听听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被教师给打断了,当然显得很失望。很显然,教师是被文本束缚住了,因为课文中讲的是“沙漠中的绿洲”,说什么海市蜃楼当然就是跑题了。这种视文本为唯一学习主体的意识不正是我们常说的“留守现象”吗?固守文本不放松,思想意识就很容易固化。其实,文本就是一个学习的载体。学生要去“罗马”,这和“坐什么车”有多大关系呢?

二、教法留守,因循守旧成自然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也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选择,适合的也就是最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教法存在较为严重的习惯意识,坚守一些熟悉的、常用的教法,不会主动进行变通,造成教法单一,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像学生板演,教师眼中只有讲台这块黑板可以用,只能选择几个学生进行。这就是习惯意识造成的。后面的黑板可不可以利用?教室地面能不能进行板演?恐怕很多教师想都没有想过。杜郎口中学教室内三面墙壁都是黑板,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公开课上,有一位教师教学的是《鸟语》一文。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教师让学生上黑板默写生字。由于黑板的一半被多媒体占据,只剩下一半可用。她找了6个学生上来,当然太拥挤了。于是,她让3个学生搬来凳子,在黑板的上半部写;其他3个学生在黑板的下半部写。像这种“立体板演”还是难得一见,真是够有“创意”的。可问题也来了,上面的学生书写会出现错误,当然要修改。等大家都完成板演下来的时候,下面的学生已成“白毛女”了。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这都是不合适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教师少找两个学生,如果教师能够找到其他黑板替代品,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避免了。教师固执己见的留守教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当然没有保障。

三、学法留守,闭门造车欠合作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纠正学生不良学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现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做法依然有很强的惯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学法指导方面力度不够,因此,学生选择面狭窄,学法“留守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像课堂中最常见的小组讨论,这应该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似乎在热烈地讨论,可只要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学生表达的大多是自己的观点,很少受其他学生的影响,能够坦诚承认自己错了的情况极少。这种形式上的合作,内心深处的不合作,当然就是学法的“留守现象”。

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植物的作文,题目和体裁不限,可以参照例文的形式写。我还专门做了一些提示:作文中的主角是植物不是人;不要总是三段论;标点占一格,大小要适中,不能顶格写。结果,作文交上来之后,我说的那几条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如果是个别现象,当然是怪学生,要是普遍现象只能怪教师。我从自身找原因,学生很多陋习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要改变当然有难度。一般提示自然没有力度,如果把这些问题都放到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提出整改措施,相信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果然,在下一次作文中,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语文教学中的“留守现象”已经成为课改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要冲破传统意识的束缚,展现语文教学的特有魅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创新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