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绘本阅读指导策略

  • 投稿Erki
  • 更新时间2017-11-07
  • 阅读量1047次
  • 评分4
  • 65
  • 0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作为一名小语教师,如何让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长期的小学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绘本,俗称“图画书”,是由图画文本和文字文本共同构成的一种图文并重的书籍形式。孩子在阅读时既享受文学,也感染美学。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绘本阅读指导又该如何实施呢?前不久,笔者执教了一节绘本教学公开课,书名是《我的爸爸叫焦尼》。此书是由瑞典作家波·R·汉伯格与画家爱娃·艾瑞克松共同创作的。这是一本关于父爱的书。父母离婚后小狄姆与妈妈住在一起,爸爸焦尼从很远的地方来陪伴狄姆度过了快乐的一天。故事中狄姆反复告诉身边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他的爸爸叫焦尼。从狄姆的快乐中读者能感受到家庭的变故对孩子的伤害以及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下面笔者就以该绘本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下的绘本阅读指导的实施策略。

一、图文对照,自主阅读,有法可循

【教学片段一】

师:孩子们,睁大你的眼睛,你从图上能看到 什么?

(师出示第一幅图)

生: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

师:你真会看图,一下子就抓住了图的中心,一个小男孩。

生:我看到了铁轨。

……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洁地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在火车站等人。

师:你真了不起!不仅看得仔细,还说得清楚。我们来看看作家是怎么描述这幅图的。(出示文字,图变小。)

师:孩子们,我们看看图、读读文,进行图文对照(板书:图文对照),看谁能把这幅图归纳成一句话,老师就很佩服你。

让学生学会学习,就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绘本图文并茂,图是文的情景再现,文是图的内容表达,两者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相辅相成。学生只有图文对照,才能享受到绘本的无穷奥妙。绘本最吸引学生的是图画。读图,能开阔学生想象的空间,又能让阅读的文字变得简单易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会观察图画。观察是有顺序的,自上而下、从下而上、从中间向四周,孩子每一种观察顺序教师都应该认可,适宜孩子的就是正确的,教师不必作统一要求。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往往是零碎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将散乱、零碎的信息归纳成连贯的、有中心的一句话或一段话。通过看图画猜情节,学生的想象与书本描述产生偏差,这样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深入阅读的热情。

二、先读后讲,积累运用,相得益彰

【教学片段二】

师:在他们做的这五件事当中,你印象最深的或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件呢?

生:吃比萨,狄姆是挺着胸脯告诉别人跪在椅子上喊爸爸要付钱了。

生:看杂志,狄姆没有心思看书,只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师:读书与人分享,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师:好呀,我们先请一名同学上台读故事。看谁能把故事读到心里去,准备一分钟。(板书:先读)

(生上台读故事,师生适时评价。)

师:读得不过瘾,讲得才过瘾呢?谁能上台讲故事?讲得好,我们封他为“故事大王”。(板书:后讲)

绘本的文字一般比较简洁、精练,非常适合孩子朗读。怎样把故事读到心里去呢?我们通常讲的是“披文入情”,但在绘本阅读中,方法应该更直捷——披“图”入情。把自己放到图的情境中,想象自己就是图中的人物,以朗读的形式生动地再现图文承载的内容。在日常阅读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随意翻翻、哑巴阅读的现象,这样的阅读不入心、不留痕。因此在教学中,笔者设计让学生上台朗诵“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创意表达,让学生讲故事,在原图、原文的基础上融合个人的丰富想象进行再创造。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思维在驰骋,语言表达在扩张。这样的教学教师不是为了教绘本而教绘本,而是直接指向了语文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

三、聚焦细节,训练思维,点石成金

【教学片段三】

师:是啊,和爸爸在一起多快乐呀!这一天跟爸爸在一起,狄姆都说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再回到那快乐的时刻……

【课件出示】

“这是我爸爸!我们一起看电影!”(电影院)

……

师:像这样的句子书中还有,狄姆反复地告诉别人这是他的爸爸,他今天是和爸爸一起来的。他为什么要一直重复这句话呢?(生略)

师:是呀!有爸爸,有爸爸在身边,这对狄姆来说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所以,无论看到谁,认识的、不认识的,他都反复地告诉别人——(齐读课题)

师:狄姆多爱自己的爸爸呀,他的爸爸爱他吗?

生:爱。

师:爸爸的爱藏在哪里呢?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课件出示:爸爸的系列动作。)

师:原来爸爸的爱藏在每一个动作中,爸爸的爱还藏在哪儿呢?(出示课件)

师: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爸爸的目光一直都在儿子身上。

每一本绘本包含着生动的故事,或有趣,或有情,或有理,但孩子的阅读一般都是肤浅的。笔者本次执教的是三年级学生,其实班级里有好多孩子在二年级时就阅读过这本书。但在别的班试教时,我发现他们仅仅能记住这本书中的小孩叫狄姆,爸爸叫焦尼。这么一本亲情洋溢的绘本,在孩子的心中没有一点温度,留下是冰冷的符号。孩子缺乏阅读的“敏感力”,也就是对图画的细节、对重点的文字无动于衷、不敏感。归根到底,就是阅读时不动脑、思维“退场”。因此,在绘本教学中,教者也应该有意识地慢慢走、细细嚼。如爸爸的爱藏在哪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中人物的动作、目光。如狄姆这一天快乐吗?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狄姆的话。再如对故事结局的猜测,引导学生关注一家三口围巾的颜色、绘本色调的变化、绘本图形的变化等等。

四、模拟想象,完善人格,教育无痕

【教学片段四】

师:“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听到爸爸这么说,狄姆心情怎样?心里会怎么想呢?

(出示最后一幅图)

师:可是,爸爸还是走了,看着伤心难过的狄姆,作为知情人的好朋友,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略)

师:同学们,其实亲情是难以割舍的。爸爸爱着狄姆,妈妈爱着狄姆,孩子永远是爸爸妈妈心中的宝。老师这里有图为证,看谁有火眼金睛能明察秋毫。(略)

师:只要心中爱,冬天将不再寒冷,黑夜也不再孤独。后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编故事,待会分享你的故事。

绘本都蕴含着丰富的、细腻的人文情怀,有效地挖掘、适宜地引出、巧妙地渗透,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教育无痕。以前的教学,一遇到思想教育的内容,教师一般采取直接说教的方法,效果可想而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活泼、多样的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人文情怀的感染。如在这本书的阅读指导中我们可以首先让孩子们想象自己是狄姆的好朋友,知道狄姆的家庭情况,会怎样劝他。孩子们很自然会想到自己的情况,父母在外打工,也是常年见不到父母,也经常遇到与父母分离的场景。班里也有离婚家庭的孩子,在情境对话中,劝解狄姆,何尝不是劝解身边的同学,何尝不是劝解自己?在续编故事环节中,孩子们更是怀着一颗善良友爱、积极向上的心在编织他们心中美好的未来。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长远发展的人。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绘本阅读,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