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研究

  • 投稿首席
  • 更新时间2015-09-12
  • 阅读量885次
  • 评分4
  • 71
  • 0

摘要:本文以介休市为例,选择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作为研究对象,对山西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旨在为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献计献策,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转型;转型路径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的资源。多数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是指以主导产业为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采掘业和加工业的工业城市。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 号)对资源型城市给出了较为全面的定义,意见中指出该类城市(地区)的主导产业是开采、加工本地区的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118 个资源型城市,其中,63 个煤炭城市、12 个有色冶金城市、8 个黑色冶金城市、9 个石油城市、21 个为森工城市,5个其他城市。将近60%的资源型城市是煤炭型城市,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辽宁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根据资源开发阶段,资源型城市分为新建资源型、中兴资源型、衰退资源型城市。由于主焦煤资源丰富,山西省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介休市一度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焦炭之都”。然而,2008 年的金融危机使得能源需求大幅降低,煤炭销售不畅,介休市煤炭产业受到剧烈冲击。过分倚重煤炭资源的发展模式将不利于介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2010年末,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准设立,在此背景下,介休市调整了产业结构,进行了资源型经济转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国际型难题,美国矿业城市和德国鲁尔区等城市曾经都面临该问题。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自然资源为原材料的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时必须采取转型,才能避免“资源诅咒”现象的发生,纵观全球,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功,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则走向衰败,甚至成为的“鬼城”。

二、文献综述

1960 年以来,由于各种天然气、石油、核能和其他资源使用越来越多,和国家对环保标准提出要求,使煤炭需求和产业结构单一的煤炭经济开始出现衰退、失业、狭窄的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也随之逐步发展。国外学者主要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开展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究。其早期代表人物为加拿大著名经济史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伊内斯(Innis)。鲁卡斯(R.A.Lucas)从单产业城镇或地区的发展阶段方面提出了四阶段理论。加拿大的地理学家布莱德伯里(J.H.Bradbury) 运用发展经济学中的依附论和欠发展理论来解释资源型城镇的兴起和衰落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特点。他在鲁卡斯的单产业城镇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下降和关闭阶段,将城镇的发展阶段总结为六个阶段。霍顿在研究澳大利亚资源型城市后,总结出“长距离通勤模式”(Long-Distance Commuting);里德比特(Lead beater) 对加拿大单一产业资源型地区的居民就业与劳动力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20 世纪90 年代,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展开研究。有的学者对某一资源型地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如对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田霍卿,2000;王燕阳,2000;郭海荣、白明英,2001);有的学者对全国资源型城市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对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的研究(赵天石,2001),对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转型思路、国外转型经验的研究(张以诚,1998)。除此之外,有的学者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理论展开研究(沈镭,2005),有的学者建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学(齐建珍,2004),有的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模式展开研究(谭飞,2006;张昕,2009)。最近十年,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鞠松涛,2005;柳泽,2011;王素军,2011;李玲,2012;张丽琴,2012)、产业转型(汤吉军,2007;张冬冬,2009)、可持续发展(刘力钢,2006;刘国庆,2010)、接续产业(张文忠,2011;朱先胜,2012)等研究更是丰富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体系。从研究方法看,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加大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计量分析。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规律和对策研究也更深入,这为政府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三、介休市转型实证分析

本文在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spss16.0软件和yaahp 层次分析法(AHP)软件,对山西省介休市这一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进行了转型的绩效评价。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型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出: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与城镇、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按照以上思路,本文从经济、社会、资源三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绩效评价体系,共23 个指标(见图1)。

(二)评价方法

1.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以下数据来自2002 - 2012 年山西年鉴与山西经济年鉴。本文对各指标数据采取无量纲化,从而统一其量化标准。正向指标处理方法为:X=(Xij-Xmin)/(Xmax-Xmin);

逆向指标处理方法为:X=(Xmax-Xij)/(Xmax-Xmin) 。其中i表示年份,指2002 年到2012 年;j 表示指标,j=1,2,…26;Xmax 指j 指标在2002-2012 年的最大值;Xmin 指j 指标在2002-2012年的最小值。表1是介休市转型无量纲化表,列出了2002-2012 年各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结果。

2.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nalyie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最终实现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评价。参照专家、学者的意见,本文通过判断矩阵法,使用Yaahp(V0.6.0),计算各判断矩阵的数据,通过一致性检验后,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各级指标权重见表2。

3.评价结果分析

从该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变动情况(见图2)来看,一方面,2002-2012 年十年来,介休市经济指标稳中有升,表明介休市经济状况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综合消耗量也处于下降状态,说明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资源的利用程度,切实做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社会指标来看,该市工业从业人数逐年递减,说明该市已存在工业发展缓慢的情况,产业亟需转型,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逐年上升,说明该市关注民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介休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一)介休市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的破坏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介休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地下矿产多达17 种,其中煤炭储量居于首位,是山西采煤大县,素有“煤海”之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煤炭资源也进入了严重衰退期,由于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有的村庄由于煤炭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房屋开裂无法居住,不得不整村移民搬迁。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目前,介休市采矿废弃物每年排放达到640 万吨,有100 万吨进行了综合利用,另有540 万吨分别填埋到指定的地点,其中一半以上发生了自燃,不仅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而且经雨水冲刷,又造成水污染。全市现有堆存的矸石达1.5亿吨,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灾害。根据全市地质灾害调查统计,采矿枯竭地质灾害隐患区面积达到110 平方公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116 处,其中有潜在不稳定斜坡的滑动30 处,危崖体崩塌隐患13 处,地面塌陷21处,地裂缝47 处,地面沉降5 处,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煤矿冒顶、矿坑突水、水质污染等地质灾害。

2.产业发展不平衡

从产业结构看,2010 年介休市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是2.0:77.0:20.9,与1999 年的7.9:59.5:32.6 相比,10 年间一产下降了5.9 百分点,二产上升了17.5 百分点,三产下降了11.7 百分点,二产重、一产轻、三产弱的经济结构持续加重。其中,工业的产业结构中炼焦、钢铁产业比重大;农业产业结构中特色农业比重较大,2000 年,由于干旱,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870 万公斤,同比减产31.2%。因此,介休市开始对传统的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压缩粮食面积8.5 万亩,用于发展蔬菜、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粮经比例由过去的9:1 调整为8:2。到2010 年,介休市形成了设施蔬菜产业和畜牧业、核桃加工业并重的特色农业产业。2002年,介休市开始发展旅游业,但比重一直较低。

3.焦炭等初级产品销路不畅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焦炭产业作为介休市的主导产业,主要是以出口为主,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欧盟、印度及南美市场,每年平均出口量达到350 万吨,约占到全国焦炭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占山西省的二分之一以上,现已累计为国家出口创汇超过35 亿美元,是中国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焦炭生产和出口基地。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焦炭需求的下降,2008 年四季度以来,介休市以焦炭为代表的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低迷。2008年,焦炭价格为每吨3000 元,到了2009年,已跌至每吨1000元左右,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冲击。焦化企业通过延长机焦结焦时间、限产等方式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

(二)介休市转型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1.地方财力难以支撑

介休市作为中国矿业开采时间较长的资源型城市之一,正处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及社会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2006—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77.1、95、138.3、140、166.5亿元,每年的增速分别为19.8%、14.6%、10.2%、6.8%、7.8%,2006—2010 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分别为9.7、14.6、23.4、24.3、26.8 亿元,增速分别为10.3%、50%、60.8%、3.6%、10.4%,明显下滑。增速分别较全国、全省和晋中市相差40.56、44.06、35.06 个百分点。目前,从本身财力状况来看,仅可以维持日常的生活需求,发展建设的资金严重匮乏,增加职工收入政策难以得到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明显不足。

2.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承载能力较弱

介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矛盾突出,资本投入和政策执行有很大的压力。由于限制城市发展空间,城市功能难以得到发挥,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城市发展,对介休城市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介休市老城区道路、供热、供水、供电设施老化严重,大部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尽管建立了一些基础设施,但城市基础设施远未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交通、通讯和其他城市功能不是很完善,尚未形成全面的服务体系。

五、介休市转型路径选择

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如何破解“资源诅咒”成为困扰其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介休市作为支柱产业较为单一的资源依赖型城市尽管近年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第二产业也出现了结构多样化的趋向,但是,全市经济仍依附于主体资源产业而存在和发展,与主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型之路,是介休市为避免“资源诅咒”,打破资源枯竭僵局的必经之路。

(一)加快工业转型发展,切实增强发展后劲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产业,大力推进园区发展、项目建设、扶持大企业,加快转型步伐,推动工业经济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项目向园区集聚,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维护和保障辖区内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走出一条项目立园、园区兴业、产业集聚的农村工业化新路子,力争把全市的工业园区建成开放型经济的示范区和精品区。按照“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加快重大项目及标杆项目的储备- 签约-落地-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

(二)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形成现代农业格局

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企业带农户的现代农业格局。发挥园区的示范效应、抓好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依托规范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抓好蔬菜、养殖、干果、加工四大优势产业,落实专项扶持资金,发展设施蔬菜、核桃林,改扩建规模养殖小区,提升维群生物、忠平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对玉米、核桃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级次,加大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扶持力度,使其成为省级龙头企业,全面提升农业效益。

(三)加强特色城镇建设,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通过新区扩容和旧城保护,建设特色城镇,搞好城乡一体化,争取早日成为大太原都市圈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后,对介休市城区重点区域、地段做出详细规划。注重项目的审核,在对新区扩容的同时,要提高质量,合理设计、充分利用新区的空间的同时注重细节的完善。建设介休市文体中心、行政中心;为介灵、介孝城际大道的铺设做好准备。对旧城予以保护,建设后土庙、祆神楼、城隍庙文化广场,以介休三贤中的郭林宗、文彦博文化作为载体,建设介休名人、琉璃艺术、瓷器艺术等博物馆。进行“城中村”改造。保护旧城原有建筑,建设旧城时要体现历史文化底蕴,不搞大拆大建。

介休市城镇的发展,要按照“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统筹兼顾、板块发展”的思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服务城市与富裕农民互利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心镇,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按照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镇区环境治理,加强公共设施管理,积极探索水、电、气、暖等公益事业的市场化改革,既要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更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另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的权益,特别是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避免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要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推进城镇化建设。规范介休市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

(四)加强现代服务业建设,放大五张名片效应

学习焦作市的成功转型经验,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深挖清明寒食文化精髓,培育壮大以文化旅游业,加快介休市的转型,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以发展服务业为重点,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一是政策扶持。要提倡现代消费,积极扩大内需,培育流通市场,提高商品档次和服务质量,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给予宽松的政策环境,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三产中所占的比重,改变介休市的产业结构,延长介休市价值链,满足人民群众对服务业日益增长的需求。鼓励和推动连锁企业向农村延伸。积极发展文化、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较大的产业和金融、保险、物流配送及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促使新兴产业做大规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支撑体系。

(五)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晋中市人民政府关于率先推进城乡生态化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11〕41 号指出要实现城乡生态化,必须构建“蓝天、碧水、绿地、洁净、健康”的城乡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从而将介休市建成宜居生态城市。严格要求,实施好通道、矿区、荒山化、银锭山等绿化工程,通过植树造林工程,提高林木覆盖率,新建生态示范园林村,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市。延长煤焦化产业与煤焦电产业及煤焦铁产业的产业链条,综合利用“三废”;搞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要求规模以上企业加入节能行动计划,通过技术改造,节约安洪、维群等天然气锅炉能源消耗量,引导城区企业加入到生态工业园区;将LED 路灯用于新建道路照明上来,淘汰落后污染产能,整合非煤矿山资源,降低工业企业能源消耗量。加大企业的污染减排力度,要求企业的排放指标符合环境准入制度的要求,二氧化硫等六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不超过控制指标,确保350天以上的二级以上天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文忠,王岱,余建辉.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26 (2):134-141.

[2]赵天石.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