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论初中散文教学

  • 投稿阿杰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959次
  • 评分4
  • 55
  • 0

■ 黄红梅

初中语文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整个初中阶段,七年级作为小学阶段向真正的初中生活过度的时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小说、散文、诗歌,写作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散文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初中生学习写作有更大的帮助。而《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观点或可以为初中散文教学提供一些启发。

一、“学而时习之”的“学”——如何分析初中散文

《论语》开篇就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大学问家也用这句话来自勉或勉励学生。一般认为,“学”是学习的意思。笔者在参考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以后,认为这里“学”的意思应该再向前推进一步,理解为领悟、开悟的意思。中国古代对于学问往往追求不求甚解,只要个体能领悟,即便很难表达或者用模糊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有益的。

散文不同于诗歌或者小说,它更倾向于表现或者叙述个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其中所传递出的内容和情感。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作者的叙述是平实的,文字是简练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不会有丝毫障碍。那么,以“学”为指导,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概括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对于这篇散文,老师只需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谈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散文中所表述的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场面的回忆。散文中传递出的家庭之间的和睦气氛,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再进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文章中哪些叙述语言。从一般的感受,到对具体文字的具体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的也许不是教案中所写的唯一的思想,但是通过领悟文字中的情感,学生会更加深切地了解到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学而时习之”的“习”——初中散文教学实践

“习”,一般的解释是温习、实习、演习。笔者认为,如果再向前走一步,“习”可以并且应该是实践的意思。《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是鸟儿练习飞翔,这就更能传递出“习”的实践意义。“学而时习之”就可以理解为,学习以达到开悟的境地,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所领悟的加以实践,强化自己的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习一样如此。《论语》中强调在领悟的基础上要去实践,是古人的经验,然而现在依然适用。这里的“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有针对性的,是对自己领悟的事情加以实践。

初中散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具备写作的能力。在领悟了散文的美以及各种写作手法和方式之后,实践就更加重要。由于散文更多地表现个体的情感,在实践中,学生若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情感于笔端,散文的写作能力必然能上一个台阶。那么,怎样在“习”的指导下,教学生进行散文写作呢?笔者认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没有必要整天抓住应试教育这根线不放,关键是培养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兴趣。比如在《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相对宽泛的写作范围,让学生进行散文练习。《紫藤萝瀑布》的文字表述方式可以在写作练习中用到,作者在文中传递出的豁达的态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处理生活困难的参考。写作毕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语文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日常小规模的训练必不可少。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或者教育理念,对于现在过度西化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论语》作为经典,“学而时习之”又作为这部经典的开篇,其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值得重视。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笔者认为,领悟和实践是同等重要的,教师很难做到两者兼顾,但是应该有这样的教学理念。领悟和实践看似都是学生个体的事情,但是从广泛的教学意义上来说,学生毕竟有其局限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路桥东方理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