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

  • 投稿黑门
  • 更新时间2017-10-30
  • 阅读量783次
  • 评分4
  • 92
  • 0

福建泉州市惠安第一中学(362100) 蔡秋松

[摘 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已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从创新教学模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方法和加强语文思维能力训练四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可有效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素养。

[关键词]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13-01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受制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和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致使语文教学出现机械化学习现象。因而,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地改变语文教学策略成为当前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语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量化转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因而,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语文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领会新课程标准,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

新课标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代表的课程改革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运用生成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学习情境中使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提升。例如,在学习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供学习小组思考和讨论:《背影》这篇散文传达了几个主题?有的小组提到“文章传递给我们最大的主题便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有的小组提到“是作者对于父亲的爱”……学生筛选主题,明确各小组的研究内容后,教师继续引导:“文章中哪些字眼能表现出你们小组提出的这个主题?”这时候需要学生精读文章。有的学生指出“父亲买回橘子之后心里很轻松的样子及扑扑衣上的尘土等,将父亲爱子的赤诚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候教师可以实时点评“作者开始理解父亲的处境及处事的不易,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忏悔、愧疚之情”,并进一步引申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怀念”“哀怨”这两种情感。最后教师将主题升华,让学生讲一讲父母做过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或者自己将要做什么事情来表达对父母的爱。让文章的主旨在实际生活中升华,可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积累阅读常识,鼓励交流互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在课内外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文学素养,循序渐进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一方面,教师要选择充满趣味性的和富含文化底蕴的素材作为课外读物,要求既贴合教材内容,又高于当前教育水平,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固定组织学生阅读某一系列课外读物,并定期交流讨论收获。例如,教师可以贴近教材内容选择《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一系列优秀文学作品,在交流中开阔学生眼界,增强他们的综合文学素养。

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语文教学感染力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信息化时代语文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趋势,围绕信息技术展开教育内容。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先搜集相关图片与视频,再结合舒缓的音乐和抒情的朗读,在视觉和听觉上形成冲击,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画面。在课外阅读层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化平台或交流工具在课下深入分析交流。通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作者的情怀,还可以实现学生思想情感认知的升华,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感染力。

四、加强语文思维训练,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就要适当提高语文教学的变化性,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联想空间,让学生学会从多维度思考语文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真正做到发散思维。例如,在学习《陈情表》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表”的含义,再向学生详细系统地介绍“表”这种体裁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回顾类似体裁的文言文作品,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从而发学生散思维,加深学生对此体裁的了解。此外,对于语文教学的评价要更加趋于多样化、辐射化。针对学生个体,要能产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效果;对于学习小组,教师还应多运用小组互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切实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策略的变化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勇于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式,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懈地努力。本文用发展的眼光,从发挥学生主动性、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等方面,探讨当下语文教学的改革策略,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