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做好规划——浅谈高中语文的学习

  • 投稿阿杰
  • 更新时间2017-11-05
  • 阅读量796次
  • 评分4
  • 67
  • 0
陆彩霞

知识的学习强调系统性与连贯性, 长期的坚持才是语文较好的学习生态环境。但纵观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 从学前家庭的教育、 小学跟初中的衔接, 初中与高中过渡, 家长没有能力规划好孩子的语文长期学习。各阶段的一些老师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只注重孩子眼前、 短期的效应, 何谈科学、 有效的对语文学习的规划?我们高中老师处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收官阶段, 既面临高考, 又处于大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 如何规划好学生的三年学习就至关重要。

根据笔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往往到了高三冲刺阶段, 学生依然还有着高一遗留的历史问题, 而这些到了高三阶段, 囿于各方面的局限性, 就难以再改变。规划好每一个阶段, 让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做该做的事情,不留太多遗憾, 才能在高考中技压群芳。

一、 把握学习的思维规律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 叶圣陶先生就指出: “在基本训练中, 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 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 忽视了思维的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的训练有关, 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思维训练的。 — —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任务就是思维训练。 ” 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则明确提出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 并要求 “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 。不管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角度, 还是从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要求来看, 语文学科必须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据笔者在高三教学中的认识, 科学的规划首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和知识的差异化的合理处理。有些积累性知识需要长期记忆, 有些技巧需要对思维偏差的纠正, 有些是技巧的训练, 还有一些是非智力因素导致的。摸清了这些, 才能对症下药。

二、 建立科学的实施策略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把知识分为三大类: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 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 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属于静态性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 是关于如何做事的知识,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知识。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的问题, 是动态性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可以为实践技能的形成定向, 直接指导技能的练习和形成。 “策略性知识” 是程序性知识的一个亚类, 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 控制自己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首先, 高一侧重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 夯实基础。

词汇的积累, 相关语文常识的积累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直接影响了阅读能力和表达的能力。而相关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名句默写。在高三, 学生名句默写方面存在两大难题, 一个是背不会, 一个是写不对。这两者的根源都在于高一、 二年级, 甚至初中的语文学习留下的隐患。对此, 建议老师在开学之初帮助学生攻克背诵篇目的字词, 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意。然后, 梳理出文章思路脉络, 帮助其准确记忆。最后, 进行针对性训练, 逐篇进行理解性默写。我从高一开始就建立了学生背诵篇目是否过关的档案, 这样对学生的背诵进度了如指掌。结合自己多年批改试卷名句默写题的经验, 清楚学生的易错字词, 再加上考试时高频出错的理解性默写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直接影响着对文意的理解。而文言实词的掌握过程又漫长而复杂, 同时也有着科学的方法。常见实词的每个义项关系密切,自成知识树。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同时在语境中正确迁移。

成语。从高一开始时, 就指导学生积累常见易错的成语, 并且有意识地分类记忆, 然后在动态的语境中进行训练, 这项分数必然是囊中之物。

文化常识。高一在教授古诗文时就有意识地补充文化常识教学, 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 在高三时再系统收网, 必能取得成效。学生对文化常识还是较有兴趣的, 好好利用, 不要成了死记硬背的灌输。

然后, 高二掌握阅读方法, 强化阅读能力。

考察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现象, 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阅读能力较差主要有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理解能力差, 没能掌握阅读技巧; (2) 概括能力差, 抓不住要点; (3) 思维缺乏深刻性, 不能理解文章的深层意思; (4) 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5) 缺乏想象力和联想力; (6) 不懂得什么叫评价和怎样评价?

除了古诗文读不懂的一部分原因牵涉到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 文言知识储备不够, 绝大多数读不懂的地方在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各类文章只有文体差异, 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 它们读不懂的根源往往在于没有抓住充足的、 正确的信息。所以要教会学生先理清思路, 再明确手法, 加上对重要细节的深入体会, 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最后, 高三内化技法, 训练表达。

高一的积累, 高二的阅读, 都是表达的扎实储备。表达的前提在于先熟悉各类概念的范畴, 掌握正确的解题路径。二轮复习的重点就在于梳理各类概念, 训练各种答题技法。除了系统专题性复习, 各次模考和周考也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晴雨表。对于班级来说, 了解每次考试各小题得分情况, 及和其他班级的比较, 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查缺补漏。

三、 长期坚持与适时调整

高中三年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要学习的重点, 伴随它们的还有每日默默的坚持。

晨读是语文的保障。早读安排分为基础级和优秀级。基础级适量安排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名句默写、 成语、 实词。优秀级则补充作文素材、 文化常识。让学生量力而行, 各取所需。

晚练是语文方法的延伸。比如需要长期练习强化的语病、 小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 诗歌等等。每天十五至二十分钟的系列化训练, 可以适时灵活搭配。

作文系列化训练。作文能力的提高在素材积累、写作方法掌握、 片段练习、 审题训练每方面都不可偏废。笔者每周选取热点新闻素材, 让学生先谈看法, 然后举出优秀写作片段, 这样既积累了素材, 又锻炼了分析能力。

长期的坚持固然重要, 但最有效的教学在于把握学情, 通过学生练习中、 课堂发言中、 课后提问中的错误与疑问,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教师教学能力才能提高, 学生才会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 安徽阜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