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 投稿离歌
  • 更新时间2017-11-05
  • 阅读量894次
  • 评分4
  • 85
  • 0
潘成兰

语文是语言系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体。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就是用我们民族以及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人, 让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 为学生的人文积淀和终生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 新教材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人文教育

《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新教材体现了人文性。首先在教材篇目的选择上。打开新编的七年级语文教材, 你会发现入选篇目的内容丰富多彩, 既重温人类经典, 又紧跟时代脉搏。每篇文章都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如今的学生相当多的是独生子女, 家境优越, 父母宠爱, 很少会想到生命、 责任意识。这些问题的解决, 非人文教育不可。

其次, 新教材对学生要求的标准降低了。以古文为例, 老教材对学生的要求可谓是繁、 难、 大, 而新教材对此要求降低, 但在课外推荐内容上有所增加。可见,新教材意图让学生广泛阅读, 了解优秀的的古典文化,懂得欣赏文质兼美的传统文学, 有目的地让学生在品味、 积累、 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不断地完善自己。

二、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1.教师的独特人文魅力, 引导学生的人文感受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认识人的世界是从教师开始的, 显而易见, 这就意味着教师是榜样。 ” 对于人文精神的传递, 教师是关键。人文教育需要能承担人性化教学角色、 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孩子的心灵是敏感、 独特的, 模仿能力强, 他为着接受一切美好新鲜事物而敞开。如果教师诱导孩子学习好榜样, 鼓励效仿一切良好的行为, 潜移默化中, 学生身上的缺点就会不知不觉中逐渐消失。

教师对学生除了传授知识, 他的言谈举止所体现的人文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深刻且久远, 甚至能影响其一生。我们知道, 人类的是非、 善恶、 美丑、 奉献、 责任、 关爱、 珍惜生命、 艰苦奋斗等优秀的人文精神。我们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精神去品评语文教材中的人物与事件, 真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个性的发挥, 为学生插上爱的翅膀, 调动他们的无穷想象力, 多一些鼓励和期待, 让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应当积极创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 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 促使学生敢想、 敢说、 敢问, 敢言, 达到共享、 共进的理想境界。

2.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成分。

语文新教材所选编的课文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典型的如 《秋天的怀念》 《地下森林断想》 《那树》 《祝福》 等, 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力量, 都有着对人生乃至对整个人类的关爱、 反思, 渗透着深刻的哲学美学思想及强烈的思辨色彩。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 深入挖掘人文素材和文中隐含的人文价值, 努力创设和谐、 自由的人文氛围, 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 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 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心地善良、 身心健康、 责任担当、 感悟人生价值、 体会人类美好、 获得人文熏陶。

如 《我与地坛》 , 教师就可与学生一起深入挖掘, 仔细揣摩, 欣赏品味, 培养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作者史铁生的不幸遭遇, 轮椅中的消沉和奋起, 紧紧抓住了学生。当地坛由一般的人文景观变成了作者生活中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精神家园时, 学生们也感受到一种伟大的自然力, 感悟到了生命的宝贵、 生活的可爱、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再如, 古文 《曹刿论战》 《论语》 等都是体现古代文化和人文内涵的作品。

其次,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对教材人文精神进行挖掘的同时, 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不可忽视, 教师要做的不是强制地填鸭式的灌输, 而是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使学生在生动、 有趣的人文熏陶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情感和审美教育, 以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师生之间多一点感情交流、 思维碰撞、 思想升华。教学中老师多一点灵动点拨, 少一些僵硬充填; 课堂上多一点民主氛围, 少一些独裁语调; 探讨间多一点宽容的姿态, 少一些苛刻的讥讽; 共处时多一点平等与尊重, 少一些自大与歧视。进而真正达到 “做互相崇拜、 共同创造的人” 。

再次,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积极参与, 使教学过程不拘于认知的过程, 还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也即人文精神。我们必须形成一条以 “思想铸就” 为核心, 让精神、 思想和言语共生的学习主线, 循序渐进, 逐步攀升。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 小型的比赛 (如辩论、表演等) 活动都能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同时, 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这就意味着对同学的充分尊重, 并且取长补短, 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 在追求成功的同时也表现了渴望得到他人关注与理解、 肯定与认可。

3.关注日常生活, 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 广博的的课外阅读提供人文素养的营养。钱理群教授说: “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 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 ”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沃土中有着丰富的精品佳作。鲁迅的文字是子弹, 颗颗写满正义和真理; 张承志的文字是油画, 色调浓烈;川端康成的文字, 带给你一团青春的迷雾, 悸动而忧伤; 黑塞的文字, 却是如此素淡和质朴, 蕴含的又是深邃的悟和启迪……学生进行美文阅读, 有助于学生阅读群体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净化心灵.引领精神阅读。

其次, 多彩的社会文化活动丰富人文阅历。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参观名胜古迹, 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中国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都呈现多元形态, 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表现着开放的人文精神, 是经得起我们用古代或现代文化的视角去审视的。学生在游览时, 对古人文化精底蕴、 智慧的崇敬之情能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力量, 并派生出对中国古文化的珍视、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本民族的自信心、 自豪感。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人发展的最本质的源泉, 最持久的动力, 是生命核心的潜能。人文素养的积累正如春雨的滋润必将伴随学生的一生, 促进其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分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