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代“亲和教育”

  • 投稿周习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676次
  • 评分4
  • 62
  • 0

蒲秀丽

(四川省阆中市解元乡中心学校637400)

什么是“亲和教育”

为了改变以上这些教育缺陷,我认为,老师应该采用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式,和学生走到一起,担任起教师、朋友、亲人三种角色,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进步,师生心连心,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我自己姑且把这种模式叫做“亲和教育”。

如何打造亲和教育

一、真心关爱学生

如果说山的可贵在于峻峭,海的可贵在于浩瀚,那么教师的可贵,恰恰在于其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默默奉献。

近年来的工作体验使我深深体会到:一腔热情和理论知识并不是教师的全部,更重要的是需要一颗关爱学生、呵护学生的心。

曾几何时与一位老师交谈中说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是要与自己的学生一起成长。”

多给学生一份关爱,也就多一份收获。

1、关爱学生,就是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学生在每天的不断学习中前进,一个年级一个年级的往上升,而我们呢?整天忙碌而无所作为。所以,只有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继续我们的教育事业。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我认为:以德服人,以身作则,严格管教,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培养每一个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我们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头发长了,指甲长了,我们要引导他们去修剪;学生的衣服脏了,要督促他们清洗,更换……但是在做这些事情之前,我们更应该检查一下自己,如果你的指甲都很长了,都没有修剪,如何说服学生呢?我们学校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是靠大家共同努力而取得的。我们的讲究卫生口号是“从捡起身边的垃圾做起,捡起一片垃圾就是捡起文明,丢掉一片垃圾就是丢掉自己的品质”,只有我们教师亲自动手,亲力亲为,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教育引导我们的学生,学生才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关爱学生,更应该要尊重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个性特点都不一样,因此,他们对爱的需求方式和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们只有了解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变化,对症下药,让他们能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并接受我们的关爱。所以,作为人文化的教育,我们每一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更应该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动态,尊重学生的人格。

3、关爱学生,就是要信任学生。

学校是一个大环境,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里面,不同的班级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委在班级的管理工作里,作用是相当大的,是班主任老师的左膀右臂,也是各个科任老师的得力助手。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我们老师要充分的相信我们的学生,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

4、关爱学生,就是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

俗话说得好:“五个指头有长短”。更何况是我们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在我们的班级中有所谓的好学生与坏学生之分。可是严格来说,什么样的学生是一个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又是坏学生呢?我们不能够武断的就一个方面去判断一个我们学生的好坏。“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该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生。

多年来,我始终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身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学会做人。

二、真诚引导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爱和信任是教育的前提。我对他的真诚消除了我们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我对他的爱心平复了他内心的波澜,使我自己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育,思想出现了转折,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由此可见,对待学生,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能使其恶化;只有用“真诚感化,爱心引导”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真情构建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当其冲。教学效果重在课堂。那么怎样的课堂气氛才能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呢?以往的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课堂气氛死板。老师总是唱着“独角戏”,总是“高山流水”和者寡。在这里就自己的一点见解跟大家共同探讨。

教学中,老师往往是一本正经,表情严肃,整个一节课中难得一笑。因此使整个课堂处在紧张严肃又枯燥无味的气氛中。让整个教学处于被动状态。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关键在于教师放下“师架子”换掉严肃的面孔,给学生一张可亲的脸。让学生从心理上接近老师,从而亲近课堂,积极参与。使课堂洋溢着随和。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都保持沉默,把老师“晾”在讲台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时可能是学生回答错误老师随意训斥学生,给学生带来一种压抑感,以至厌恶感。因此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整个课堂处于被动状态。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关键在于改变师生关系,老师要给学生一种可敬可亲的感觉,学生自然就喜欢你的课堂。学生就会少了唯唯诺诺的心理,产生求知欲。当学生回答错误是可以说;“在多考虑一会儿,你可能是不留心,但你能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已经很好了,继续努力”。当提出问题时可以说“看看同学们谁能最先想出来”。这样就有了竞争性,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同学们相处。老师用充满希望的神态和亲切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学的愉快。老师要了解学生,了解教材,还要了解自己在认知和个性上与学生的差异。做到自我调控,建立有真情实意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充满温情,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融洽师生关系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存在诸多心理健康问题。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其中,师生间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解决学生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各种方式来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理解信任的师生情感关系、交往互动的师生教学关系,这样,教师才能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使教育之舟漂泊在知识的海洋上,以情感为风帆,更加顺利地载着学生健康成长,驶入成功的港湾。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有关调查表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问题,包括厌恶学习、逃学、学习效率低、阅读障碍、计算技能障碍、考试焦虑、学校恐惧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

2.人际关系问题,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友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3.学校生活适应,包括生活自理困难、对学校集体生活不适应、对高学段学习生活的不适应等;

4.自我概念问题,包括缺乏自知、自信,自我膨胀,沉湎于自我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过大,自贬的思维方式等;

5.与青春期性心理有关的问题,包括青春期发育引起的各种情绪困扰,异性交往中的问题,性困惑、性恐慌、性梦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

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双方如果都能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等,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相反,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或者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如抑郁、焦虑、烦躁等,此时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会中止,或产生疏远、淡漠甚至敌对关系。师生之间无论是亲密关系,疏远、淡漠关系,还是敌对关系,都是师生以情感为中介,以个体的好恶为立足点对对方趋利避害所选择的结果。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教师不仅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且又能够从学生中走出来,成为指点他们的师长。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或利用跟学生谈心时候,老师不防有选择地公开一点自己的“秘密”,“披露”一点学生感兴趣的“我”,给学生增加一点“透明度”。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对老师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息与尊重;也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并不只是课堂上讲课、班会上讲理,还很有人情味,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情感。

事实证明,注重师生间的情感的沟通,就必然能促进教育教学的良好循环,或者说,有效的教学,有赖于有效的交往。在没有心灵隔膜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而学生也乐于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漂泊在知识的海洋上,以情感为风帆,就能更加顺利地载着学生健康成长,驶入成功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