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在生活中绽放

  • 投稿门徒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415次
  • 评分4
  • 76
  • 0

文/练春华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为有源头活水来”,把握好生活的源头,才能让语文教学生动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教师要打破学生和文本阅读之间的壁垒,就要求语文教学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中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将文本所反映的场景和感悟还原出来。

1.教学内容日常化

学生生活的单调影响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及其他诸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就需要教师运用各种技能和手段,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习生活并感悟人生。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人物形象的脸谱化解读对于学生而言已非难事,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自私、庸俗、爱慕虚荣的结论很快就得出来了。为了让学生能更客观、立体地认识人物、认识生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菲利普夫妇是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负面形象,他们选择躲避于勒是不是情有可原的?学生们在我的提示下,重读课文,仔细寻找,有了这样的发现:“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等。这些说明菲利普夫妇也是勤劳,节俭的,他们是社会最底层的悲剧小人物。这样分析,学生们就又产生了对菲利普夫妇的同情,不那么憎恶他们了。为了让这篇19世纪的小说更具当下现实的生活味,我又问道:“你能从谁身上读出人间尚有真情在?对于于勒式的弱势群体我们该怎么做?”学生们纷纷作答:“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即使在金钱上没有能力帮助他们,但是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最基本的尊重,最起码不要嘲笑他们。”这样的教学拉近了语文和生活的距离,突破了课本的束缚,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到阅读中来,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2.教学方式体验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只有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与生活的沟通,并让教学活动贴近社会生活,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观刈麦》时,我则利用教学环境的优势,带领学生们来到田间,让学生们参与劳作,来感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艰难与不易,真实地体验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此外,结合课内已学过的梁衡的《夏》进一步描述割麦者和拾麦者劳动的场景,采用生读、描述、交流、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通过这种真实的体验,情境的再现,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拓展了学生的生活面,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一门生动的、充满活力和趣味性的课程。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或绘画、或吟诗、或作文、或谱歌,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从而使语文教学变得精彩纷呈。

3.教学成果展示化

对于一些情节性强的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来展现其成果。如在教学《狼》时,我组织了有关“狼”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谚语、文章,经过取舍加工,编成手抄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狼的世界”。对于专题中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我引导学生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改编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地展示,表达能力提高了,对表演角色的心理体验也加深了。

二、生活处处有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这些告诉我们,只有在生活中学习,才能领悟到世界是一本硕大的“无字词典”。

1.向家庭生活学习

家庭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的人、事都是学生最熟悉的。小小的家庭中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好好利用,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一生的语文素养的奠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学习资源是实施语文实践的极佳的“点”。“生活处处皆语文”,从读中外名著,赏名胜古迹,游山川河流,到看电视、读报、听广播,甚至穿衣服吃饭,干家务,其中都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例如,结合课文《端午日》的教学开展的系列综合性学习,学生围绕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通过家庭生活的实践,很圆满地完成了写作。抓住这些机会,既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又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训练能力等,通过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2.向社会生活学语文

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其乐无穷”、“默默无闻”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让学生走向乡村,进行调查研究,写成调查报告,如《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家乡的环境调查》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是探究、合作的能力。我们东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绚丽多彩,有东台发绣、董永传说、渔民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热情,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对生活的理解中实现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与升华,让语文在生活中绽放出美丽之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广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