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的培养

  • 投稿韩东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344次
  • 评分4
  • 31
  • 0

陈梅

(达州市渠县渠江镇第一小学四川渠县635200)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词汇、说话、朗读、概括、思维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通过对精妙言语的品味,来进一步明确其人文、情感的浓郁。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必须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并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这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要使学生养成遇到困难时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这就要求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与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标明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和字词,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根据语言特色,摘抄课文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警句格言等。其次教师应检查预习情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说预习中懂得哪些内容,遇到哪些问题。教师对学生预习的收获应给予肯定,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和能力。

二、重视朗读训练

这将会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受益终生。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课文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不能要求他们达到较高、较深的理解程度。教学中如果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许多精彩的课文及片断,小学生尽管理解起来还不能达到深透的程度,还没有鉴赏能力去欣赏课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独到之处,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却并不困难。如果达到熟读成诵,对今后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能力越来越强,自然会对过去不懂或懂得不透的东西慢慢地领悟,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实践表明,许多语文功底深厚的人,无不受益于儿时的多读多背。因此,重视小学生的朗读训练也是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的。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是喜欢做,愿意做,才能够做好。有旧时说,兴趣是做好一切事物的前提。由此可见,同样的道理: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除了靠挖掘教材本身的感染力,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力和教师设问、启发性语言的诱惑力来实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又有许多儿童喜欢的寓言故事、童话,这些文章对儿童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每学一篇新课文时,我都在范读上多下功夫,尽量使自己进入“角色”,通过口语艺术再现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故事中的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领学生自觉地朗读、默读,抓住学生的兴奋心情,设置有趣的思考题,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从而达到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

四、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独特理解,就表扬;有一定道理的,就鼓励,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把激励的语言带进课堂,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寻找学习伙伴;学生可以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知识,自己去总结规律,自己去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越充分,使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品读课文,积累妙语佳句

浏览课文,找出文章的妙处,从欣赏的角度仔细品味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深入揣摩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挖出文字背后隐藏的内蕴。背诵佳句,自悟挖掘潜词造句的妙处,从具体的语言表达中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以便于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加以借鉴。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自由发表看法,逐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品味作品意境。这应看作阅读课文的最佳境界。一篇课文是否真的看懂了,最终要体现在对作品意境的领会上。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课文意境,掌握创设文章意境的方法,我们的教学过程才可算作完整。

六、理性探究中充满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文本教材阅读并非只是单一的理性思考和论理说教,应当有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才能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七、文本解读中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一般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或值得探究的问题。寻找切入点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最佳切入点应当是思想内容的聚焦点,艺术形象的闪光点,篇章结构的支撑点。同时,选点切入的内容必须与课文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相呼应,点面结合,形成有机整体。也就是说,要深刻领悟切入点与重点疑难的内在联系,使之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结合的某一高度,形成一堂课的主题。点面结合使文章研读更为深刻。

八、求同辨异中激活学生思维

—篇优秀的文章,常常蕴含着正与反的对立统一体。教师应启发学生学会读出矛盾的“另—面”来,从正面探究到反面,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有的能够刺激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有的能够引发丰富的联想;有的能够引导学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够挑起不同意见的争辩;有的能够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在阅读教学策略

方法研究中,恰当地引导学生求同辨异,正向与逆向思维训练相结合,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入巩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看法是多姿多彩的。

九、互动对话中增进阅读体验

有专家指出:健康的课堂应该是动静结合的课堂。“动”这里是指讲解、朗读、讨论、表演等;“静”是指学生默读、思考、想象等。“动”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静”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会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室里寂静无声,同学们在静静地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候。”但是,“动”多了课堂类似活动课,虽然热热闹闹,但学生思维参与就少。“静”多了就死气沉沉,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好的阅读课要注重虚实,要动静搭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相得益彰。

十、教材延伸中拓宽认知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适度地拓展教材内容,既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会读、会领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得多方面下功夫,多找方法,才能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好的教法,寻适合学生的教法,学生才真正会阅读,阅读能力才会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