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与高中散文教学的创新

  • 投稿韩东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565次
  • 评分4
  • 19
  • 0

——高中散文教学“少教多学”浅见

陈花

语文课堂本应是最具生命活力、最具穿透力的课堂,本应是最具人文魅力、最能提高学生精神品位的课堂。而作为语文课本中不可或缺的现代散文,则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代散文以它独特的形式,唤醒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对生命的讴歌、对生活的热爱。散文教学本应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为语文教学创造崭新的天地,但事实却并不如人所愿二

一、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现状

1.一家之言,散文教学中对文本的忽略和误读。散文学习,文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则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字词、句段的学习上,对文本进行支离破碎的解读,使一篇优美散文在学生的印象中变成了一个个字词或一段段句子:还有甚者,对文本一读而过就大谈主旨手法。而这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就这样被忽略,这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另有一些教师,在解读散文文本时,要么把教参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要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要么没有原则地让学生解读,以一种主观化、任意化的思想恣意解读散文文本,最终只能让学生离文本越来越远。

2.泛人文化,散文教学中片面强化语文的人文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过分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在教授一些散文篇目时,过分夸大作品的人文情怀,尤其是爱国情怀。把一堂优美的散文鉴赏课讲成了历史课或政治课,岂不知,这种爱国主题只是作品的众多主题之一。(例如《囚绿记》《荷塘月色》)

3.换汤不换药,散文教学中仍然沿袭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尤其是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改变。教师散文教学方式依然是老一套,有些表面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但思想上仍然是灌输式那一套,典型的换汤不换药。每位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学习最主要的就是感悟,而散文尤其需要去感悟、领会其中的“神韵”。如果教师仅仅自己体验感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的过程,而是直接接受教师体验的结果,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改下,这样做只会让学生讨厌语文课,甚至让那些本来对散文有好感的学生也只能对散文敬而远之。

总之,很多教师都认为,散文是现代文,语言通俗易懂,就采取轻视的态度。如此美文,要么被轻轻点过,要么被束之高阁,这无疑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缺失。鉴于以上现状,作为语文教师的笔者,对“少教多学”的理念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做了以下一些探究。

二、“少教多学”让高中散文教学收获硕果

用农人播种来比喻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再合适不过了。笔者惊奇地发现,“勤劳”的园丁没有得到丰收的果实,“悠闲”的农人却享受着硕果,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过去的语文教师好比是“勤劳”的园丁,认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就会学得越好,于是乎,一篇散文,教师从作者讲起,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不落,甚至连课后的练习都一个不少地讲给学生,老师教得如此辛苦,学生学得如此“轻松”!邓昌议教授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绝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反之,教师放手,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便可以实现“少教”与“多学”的双赢。

三、“少教多学”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要实现“少教多学”,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新课标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少教多学”正是实现了这一点。学生能说的,教师尽量不说,学生能想到的,教师尽量让学生去想,学生能合作讨论的,就让其合作讨论。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教师作为导演,进行点拨,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宰的课堂。

2.实现“少教多学”还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在学习中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只有充分预习,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听讲。课后及时的复习,又是对课堂学习的有效巩固。这些基本素养对于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3.实现“少教多学”,还要注重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运用导入激趣,利用引人人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散文教学还应注重朗读,可以采取名家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走进文本。还应注重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最后,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也会帮助语文教学实现“少教多学”。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西电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项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