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观念,让课堂“活”起来

  • 投稿phil
  • 更新时间2016-04-07
  • 阅读量1060次
  • 评分4
  • 69
  • 0
  新的初中数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通过实习作业和实践探索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由此可见,新的初中数学大纲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双基的教育,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数学规律的科学精神,使学生“活学”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活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社会。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把课堂教“活” 
  荷兰数学家佛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创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动手操作,去观察分析,去合作交流,发现和创造所学的数学知识,让课堂“活”起来。那么如何才能把课堂教活,我认为主要是将课本例题生活化。 
  (一)选择例题,与学生生活相融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例题。 
  例1: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老师不小心倒翻了墨水,有一部分被涂掉了,请哪位同学帮助老师补全图形?学生见题兴趣横生,能想出三种以上的方法。 
  在例题中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他们周围世界的力量,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学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2:一位家长做生意,有一批货若在本月卖完可赚10 万元,然后存入银行,利息为1.4%;如果到下月卖完可以赚11 万元,但要付场地费8 千元,你看什么时候卖完好? 
  例3: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校就要开通公交车了,汽车从新车站出发到学校有十站,问公交公司应该准备几种不同的车票? 
  (二)剖析例题,将例题生活化 
  例如:在学习了增长率问题后我设计了“同一种商品,甲商店先提价10%再降价10%,乙商店先降价10%再提价10%,问甲乙两商店该货物现价是否相同?为什么?”等问题,把这一章和前两章的内容都进行了复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实践证明,如果数学教师能把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二、体现主题式教学与开放学习的统一,激励学生学“活” 
  传统教学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学生的情感、社会性、态度、价值观、创造性等方面没有得到关注,学生处于被动与依赖地位,缺乏主动性;缺乏对知识的理解,兴趣狭窄且不稳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教育内容、学习时间的自主支配,营造他们积极的学校生活体验,开展培养数学素质系列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会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发展出学生的学习策略。将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兴趣、情绪调节活动场所,让他们去主动构建知识,并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感觉与自信心和自我探究的数学活动。那么,如何激励学生学活,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习背景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们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比如,在测量树的高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到了许多老师不曾想到的问题:如树不高用竹竿直接测量;树高可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天气好可利用影子长与树高的关系计算;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没太阳光树的顶部或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咋办……学生运用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方法。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讲授概率与统计的内容时,我们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寻找素材,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如对学校周围道路交通状况如运输量、车辆数、堵塞情况、交通事故等的调查、对本地资源与环境的调查、对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比赛的研究、讨论有奖销售、讨论歌手大赛中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等问题。这样的素材能引导学生更多地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理解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因此,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使职高数学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1.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要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 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中“正棱锥的定义”时,教师拿出若干个正三棱锥、正四棱锥、正五棱锥、正六棱锥,学生通过看一看(看看正棱锥的模型)、摸一摸(对正棱锥有什么感受?)、比一比(几个正棱锥之间有什么共性?)、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正棱锥的定义。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2.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 
  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职高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让师生关系活起来 
  1.用平等对话构建师生关系 
  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说得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2.用学后记沟通师生情感 
  学后记不仅使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而且使教师掌握了数学教学的真实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上“让学习背景活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起来”、“让师生关系活起来”三条途径,寻求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切入点,让职高的数学课堂“活”了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在课堂上,学生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 
  三、体现数学价值,激励学生用“活” 
  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人人都应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摆脱传统的痼疾的根本出路在于数学价值对人类发展的回归,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活动注意学以致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活动充实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才干。 
  如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应用,学生能清楚底知道在购买手机卡的时候,能用数学知识算出使用哪种卡划算;又如通过打折销售的计算,看看商家是否真发亏了;通过概率的学习可以揭穿一些抽奖的阴谋;还有技术工人在设计塔吊时什么都用三角形组成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要把教室内外、校内外的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事物,找出问题的解决途径,活学活用,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传播数学知识的方法很多,教师切忌只教书、教死书,剥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喜欢,学起来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这就是数学教学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