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之若素冷暖自知———有效提升小班幼儿自我感受力策略的案例研究

  • 投稿好德
  • 更新时间2017-06-15
  • 阅读量953次
  • 评分4
  • 53
  • 0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寻找迷路的“饥饱感”

场景一:家庭“填鸭式”的“喂育观”。

开学新生家访,下午一点约见了洋洋的爸爸妈妈。刚进门就看到洋洋的外婆正四处追着洋洋“喂饭”。我非常不好意思地问道,“是不是约得太早了,你们饭都还没吃呢?”洋洋妈妈连忙解释道:“不是的,陈老师,我们其实十一点半就吃好了!洋洋吃饭太慢了,刚才也没好好吃,她外婆再喂一些,怕洋洋还没吃饱,没事我们先聊!”洋洋也没有抗拒外婆的勺子,一边玩着玩具一边张口接勺。

分析:虽然只是洋洋妈妈的只字片语,但我却对“怕洋洋还没吃饱”这句话印象深刻。吃饭,最为常规的一件事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要重复这个动态过程无数遍。“饥饱感”,一种生理机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可如今却在我们千家万户的孩子身上迷了路。洋洋只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象征性的个例,而非特例。身为“园丁”,寻找迷路的“饥饱感”我们刻不容缓,义不容辞。

场景二:园区“自主式”的“喂育观”。

经过两到三周的磨合期,孩子们很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又到了午餐时间,洋洋看着餐盘里的梅干菜扣肉,戳了戳扣肉,啃了几口便放下了。继续吃了几口饭,紧接着就把目光移向坐在走廊玩积木的成成了。持续看了好久都没有再拿起自己的勺子。于是我就走过去问:“洋洋,你吃饱了么?”洋洋突然意识到老师站在自己跟前,仓惶地摇了摇头后又点了点头。我连忙蹲下摸了摸洋洋的头说:“没关系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吃饱了,就可以把餐盘端到餐车上去玩玩具了!”洋洋听后露出笑靥,就结束用餐去玩玩具了。

分析:小班已经进入情绪的平稳期,所以老师开始建立自主的“喂育观”。直接让孩子自主根据需求、喜好进食,不再总是催促孩子进餐。而且在寻找“饥饱感”的试运行阶段,只要孩子告诉我们他已经吃饱了,我们便不再强行要求孩子继续进食了。

场景三:积极反馈,家园共育。

下午起床后,洋洋没顾上穿外套,直接奔向餐车,抓起豆沙包就大口啃食。很快就把豆沙包吃完了,很腼腆地问:“陈老师,我还想吃一个豆沙包!”我笑了笑问道,“洋洋,你饿了么?”洋洋用力地点了点头。没多久洋洋妈妈就来接了,洋洋妈妈问道,“今天我们洋洋表现怎么样?”于是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告诉了洋洋妈妈。洋洋妈妈对老师的做法表示认同与支持。

分析:“饥饱感”,这是一个长期因为特定的饮食习惯形成的生理机制的感受。这需要家庭、幼儿园长期可持续的统一原则,更新目标来实施、交流、比对。这就对我们老师与家长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下步措施:既然是“自主式”的喂育观,那么顾名思义,当然希望孩子可以完完全全做自己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这时候可以以一名“观察者”、“记录者”、“反馈者”的身份观察、记录、反馈孩子“饥饱感”的所有变化。针对如今普遍的父母不是幼儿看护主力军的现象,跟家长互动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时刻关注幼儿在园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的同时,也需要做进一步了解,家里所有成员的意见是否达成一致,这也是必不可少的小细节。

(二)“慢”保育,冷暖自知

场景一:家庭的“代劳式”保育观。

放学后,透过窗户就能看到成成的奶奶一手拎着书包,一手摸了摸成成的脊背。只见她把书包放在了地上,帮成成脱了外套。等成成又在大型玩具玩了十几分钟后,奶奶开始吆喝成成快点和她一起回家了。还没等成成在身前站稳脚跟,奶奶已经开始帮成成披外套了。

分析:由于如今普遍“六对一”的社会现状,所以人数与精力条件造就了家庭的“代劳式”保育观。照顾保育特点都非常“细致”,以致于“冷暖自知”的本能条件反射能力都丧失了。人类是进步文明的象征,自然需要保证孩子非退化发展。那么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我们又应从何入手,这也是需要斟酌商议的。

场景二:园区的“慢”保育观。

户外接力棒游戏时间,孩子们你争我夺,玩得不亦乐乎。暖阳当下,生活老师孟老师本想主动上前去帮孩子脱外套的。我抢先问了一句:“你们哪些小朋友出汗啦,感觉热的小朋友可以把外套脱掉!”话音刚落,几个小朋友就开始解拉链,脱外套。但还是能看到小部分群体哪怕脸颊下淌着汗滴,却始终没有脱衣服的需求。

分析: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总把小班的孩子默认为弱势群体。但凡任何琐碎细小的环节,教师与家长都迫不及待地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哪怕都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是生理机制的反射体会都来不及等孩子自己体会感悟到,就已经被成人们所代劳了。这真的是一个需要聚焦注意的话题了。

下步措施:家园达成共识,家长可能针对提升幼儿自我感受力的策略需要老师指导分享相关信息。这时体验教师专业水准能力价值的时机便从天而降。

二、教师的“支持”策略

小班幼儿的自我感受力的提升,首先需要成人的保育事业退居二线。

(一)蜻蜓点水,适当留白

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足已领会成人表达的意思。因此在当下的教育观前,我们只需用语言简单提醒。保证幼儿具备接受语言信号、反射到大脑皮层、具体自我感受体验加以判断、做出决策这一连串的逻辑自我感受力养成过程。教师如今扮演的角色,仅仅是幼儿的引导者与支持者。所以请不要取而代之,剥夺一切孩子的权利。我们只需蜻蜓点水,适当留白,还给孩子一片遍及所有可能性、创造力的天空,等待孩子展开自我感受力的双翅,高飞、翱翔。

(二)慢保育,快成长

一切主张“慢生活”的现代生活观,也让成人停下无微不至的双手。慢,慢,请再慢一些!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阿姨,我们不是布娃娃,请还给我们自我感受的权利。也许你们照顾保育得越慢,我们的成长弧线也就成反比上扬。总说小班的我们是弱势群体,我们一点也不认可。我们会自己看书、自己吃饭、自己如厕等等,所有哥哥姐姐会的本领我们都在学习。请给我们时间与信心,我们一定报以自我感受力最优的佳绩快快成长。

(三)勤沟通,架桥梁

家园共育的桥梁就如通向高效、成功的必经之路。唯独只有家庭与幼儿园联手配合,孩子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形成系统有效的自我感受力。家长与家长之间勤沟通,能有效提供幼儿同纬度自我感受力的发展水平的参照,了解孩子在同纬度孩子间自我感受力的差距与优势;家长与教师之间勤沟通,则给孩子提供了相对稳定优化的自我感受力养成环境。两者相辅相成,为更好更有效地提升自我感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之若素,冷暖自知。有效提升小班幼儿的自我感受力策略就是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