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堂中“三生教育”的探索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08
  • 阅读量84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是积极响应“新课改”的一项创新性举措。目的是把音乐教育从传统的重视音乐基础理论教育,发展为对学生正确情感表达方式的培养和审美观念的熏陶。本文就音乐教学中如何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实践形式,在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作一些探索。


  【关键词】:课堂实践师生互动“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是云南省教育厅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率先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提出的,关于“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的素质教育。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地动山摇,江河阻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去成千上万同胞的生命。漫天的尘土中,全中国人民强忍着内心的剧痛,展开了生命援救。逝去的已经逝去,活着的必须坚强。在地震灾区,有很多个人和组织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心理干预,这种干预能暂时缓解失去亲人和家园的痛苦。然而,如何把这种救济式的心理干预发展为长效的心理调节素质,从而镇定地应对灾难,理智地处理灾难,坚强地接受灾难,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如何使以人为本的“三生教育”理念真正渗透到教学中,让所有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掘,让学生健全心智、学会生存、珍视生命和热爱生活,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探索。笔者就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能力,围绕音乐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以下探索。


  一、音乐中的生命认知


  何为生命?当我把这样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给我的回答是:“活着,就是生命”。然而,我要引导学生的是在音乐中理解生命。课堂中,我让学生和我一起做了一个游戏,教室里的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扒在课桌上听,仔细地听。当然,什么也听不到,眼前是一片黑暗,耳朵里是一片寂静。十分钟后,有的同学甚至都要睡着了,我突然问他们,你们还活着吗?学生笑了,错落的笑声形成了欢快的声响。我告诉他们,当一切沉寂下来,没有呼吸,没有震动,也就没有声音,没有交错声音的产生,就不会有旋律,不会有旋律,


  就不会有音乐。因此,没有生命就没有音乐。接下来,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组地震撤离数日之后空寂的北川照片,背景音乐是我在大街上随意录下的车水马龙的声响。我让学生看,让学生听,然后告诉我他们的心理感受。事实是,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饱含泪水的学生站起来告诉我:“老师,那支离破碎的场面和幸福热闹的声响,犹如悲惨和幸福的两个极点激烈对撞,让人心力交瘁。如果那一切都没有发生,活着真好。”对!活着真好!灾难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别无选择的应当镇定地去面对它。只要你还活着,就有生的希望。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用音乐情景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有生命就有一切。在繁华声响产生的思维想象中,去主动接受现实的北川,烘托出生命可贵,珍爱生命的主题。


  二、用音乐积蓄生存的力量


  1、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想


  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是自己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实现理想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然而,如果当实现理想的条件顷刻间消失的时候,你还会坚定自己的理想吗?如果会,那么是什么在继续坚定你理想?当我把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的时候,他们给我的回答是:“信念。”没错,信念。但是如此宽泛的概念有具体的解释吗?学生开始给我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是类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立志诗句;有的是名人轶事的立志故事;还有的是一首歌。但不管怎样,拥有自己的立志精神支柱是必不可少的,在危難来临时候,它会支持你坚强地挺过难关。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景: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理想写下来,折成小船放在头顶上,屈膝半蹲。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要设法坚持,如果你动了,头顶上的小船就会滑落,那将意味着,你失去你的理想。游戏开始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三分钟后,陆续有学


  生的小船开始滑落。我看到学生流露出失望的眼神和心痛的表情。学生告诉我,他们在默念自己的信念,希望坚持更长的时间,可是那种紧绷着的坚定力量只存在了一瞬间。


  人生路途上的艰难险阻有太多太多,一瞬间的坚定力量显然不够支撑我们走得很久,走得很远。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让坚定的力量更长久一些呢?我给学生讲述了许中政的英雄故事。2008年5月12日,年仅10岁的许中政和他的同学一样在汉川大地震中,被掩埋在了废墟底下。就是在充斥着哭泣声、呻吟声、绝望声的瓦砾中,许中政带领同学哼起了国歌。在和国歌相濡以沫的28小时之后,他们终于得救了。一首国歌曾经把中华民族求独立,求解放的理想联系在了一起。也正是这首国歌,把孩子们求生命,求生存的现实理想联系在了一起。


  国歌振奋的旋律是对奋斗情感的最好表达,高亢的歌词是对坚持力量的最好号召。这不难看出,在音乐中,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我们的情感也会随之起伏。同时,在这种起伏中,我们的思想也会随旋律表达的情感,时而愉快,时而忧伤,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激动,时而疲倦。这样的心理调节,有助于培养有逸有劳,劳逸结合的自我心理调节素质,从而达到在坚持中保存体力,在压力下舒缓情绪,在疲惫中激发坚持的力量的目的。


  2、用音乐调节体力,积蓄坚持的力量


  劳动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它既起到了统一节奏,步调一致的作用,也起到缓解疲劳,坚定信念的作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劳动音乐,那么,属于自己的劳动音乐是什么呢?我让学生开始寻找一些能够激励自己实现理想的歌曲。当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歌词换作自己对理想的描述。然后,把这些歌曲按照不同的顺序串连起来。


  我和学生继续进行这样游戏:学生们仍然是头顶理想的小船,屈膝半蹲,尝试着哼起自己的歌。坚持,不要让小船滑落。八分钟后,学生们的小船陆续滑落了。但是,这次学生们没有了失望的眼神和心痛的表情,取而代之是快乐的笑声。每个人都感觉到了,音乐给予了


  他们更长的坚持时间。这意味着他们距离理想更近了。这样的音乐激励有以下作用:音符旋律,时起时落;心理调节,劳逸结合;理想歌词,因人而异;抗拒困难,坚定统一。


  通过这一阶段的互动性教育,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为中心,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课堂教育。二是以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创造性地欣赏音乐,使用音乐。完善心理调节素质,产生实现理想的持续动力。


  三、音乐塑人,接受现实,面对生活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了“音乐与人”的问题。从本质上说,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因此,“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除先天智力因素以外,后天的非


  智力因素始终在起着作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除了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以外,更应注重其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们知道,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是中学生的共性,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羞于表现的学生。我把这些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富有真才实学,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他们希望在课堂中展示自己实力,以验证自己的水平如何。第二类是没有真才实学,


  同时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优势的学生。他们经常采用哗众取宠的行为方式,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博取他人的笑声。这一类学生缺乏自信心,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持自信心,一旦在正式场合,他的所谓自信便消于无形。第三类是羞于表现的学生。这类学生无论在什么场合,或者是否有真才实学,他们都不愿意表现自己,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平时缺少锻炼;二是自信心不足;三是没有接受挫折的勇气;四是老师和学生都缺乏对自尊心灵的保护。这类学生的内心害羞,一旦实际的表现结果和自己理想的表现结果存在差距,就不能勇敢地接受现实的评价。在这三类学生中,第二类和第三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都是不完整的,如果当灾难来临,现实的条件被改变之后,他们不能认识到将来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如果做了是否会被接受。这是及其危险的,自信心的空虚和缺乏很有可能让他们走不出过去,放弃面对现实。


  那么在音乐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的表现欲望,改变学生哗众取宠式的行为方式;或者又如何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改变求胜心切,害怕失败的心理缺陷呢?我用李月的故事给学生进行启发。11岁的李月来自北川县曲山小学,她爱好跳舞和画画,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舞蹈家。然而突如其来的地震将李月压在了废墟之下。为了挽救她的生命,救援人员无奈地做出了一个给她截肢的决定。人们很难忘记那一幕:在废墟里,满面尘土的李月睁开大大的眼睛,问救援人员:“我是不是很勇敢?”对于一名梦想舞蹈的孩子来说,截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李月也许将永远放弃舞蹈的梦想。但是,李月用行动告诉世人,她还活着,她还有生命,有生命就应该生存,应该幸福地生活。2008年9月6日,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李月坐着轮椅,用臂膀演绎了一段柔美的手上芭蕾。李月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有理想,就要去奋斗,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应该自信面对。接受不能改變的,改变能改变的,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实现梦想。


  在教学中,我和学生又做一个“每位学生都有一次展现自己的才华的机会”的游戏。展现的形式和内容由学生自己来选定,条件是每位学生的表演既要好,又要尽量和别人不一样。而表演的顺序由他们自己决定。几分钟后,每位学生都开始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教室里出


  现了争先恐后的场面。有表现欲望的学生害怕他的节目和别人一样,羞于表现的学生则害怕自己越是靠后,创新越是困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们扬长避短,表演了自己最值得展现的特长。甚至出现了羞于表现的学生,创作的节目赢得了同学掌声。


  这个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而难得的锻炼机会,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发现了自己的过人之处。这对于他们将来自信地接受现实,勇敢地面对困难,坚定地追求理想起到了促进作用。


  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运用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乐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生命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这恰好与“三生教育”的中心意义一脉相承。


  音乐教育改革,是探求音乐实践中结合音乐理论教育的改革;同时也是在课堂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改革。把音乐对精神压力的缓释作用,发展为长效的,能够影响学生终生的心理调节素质。通过贯穿“三生教育”,让学生在音乐中认知生命,尊重生命,为了理想而坚持奋斗。音乐课堂中如果能够把对生命的认知与音乐的生命力相结合;把音乐的创造力与培养学生适应生存的能力相结合;把音乐的表现力与热爱生活的教育意义相结合,建立学生良好的心理调节素质,会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面对现实,相互帮助,坚持奋斗,战胜困难,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罗崇敏: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生命·生存·生活》<普通高中>,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李妲娜等:《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李红鹰(1971—)女,彝族,云南文山,云南省文山州工商信息管理学校教师,讲师,音乐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