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择校”高温难降

  • 投稿Cycl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360次
  • 评分4
  • 62
  • 0

文/迤 客

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好的学校,就成了很多中国家长都在竭力为之的事情,为的便是不让自家孩子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择校现象在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幼升小、小升初阶段都尤为突出,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富集的知名重点中小学都成了人们择校的热点,且择校浪潮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便愈演愈烈,并由此培育出了一个极不规范的“地下教育市场”,对义务教育阶段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产生7严重冲击,甚至被人称为“义务教育的虚无化”。择校的实质是教育消费价格“双轨制”中的市场价,属于一种社会越轨行为,其成因在于沉重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促使人们竞相追逐优质教育机会,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社会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与配置不均衡等,也使基于择校的基础教育高收费成为可能与必然。但说到底,择校热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缘于我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始终在采取的“效率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使得基础教育领域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差距明显甚至鸿沟不断扩大。

择校问题已经给我国社会和广大家庭都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在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和2013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都强调了要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异,在《决定》中更是提到了要“破解择校难题”。到了2014年,国内各重点大城市都基本实现了免试就近入学、划片规范入学。在2015年里,教育部还要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深圳、南京等24个重点大城市中的所有公办小学和九成公办初中都实现划片入学,以而关上择校的大门。

但择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明目张胆的“择校费”,也有偷偷摸摸组织的各种“培优班”,更有所谓的“推优生”、“点招生”、“特长生”、“条子生”、“共建生”及“直升校”、“民办校”、“公办寄宿校”等进行择校,当然还有不少热衷于钻政策空子的家长,不惜通过花费重金购买学区房、设法变动孩子户籍地等方式来进行“曲线择校”,这都使得择校热潮虽屡遭遏制但却“涛声依旧”,越来越多的家长却很快坠入了相关风险之中。

学区房总是“香饽饽”?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的家长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愈加重视,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们都千方百计地想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从赴港生子到迁居北上广,有些孩子的择校之路是从尚在娘胎中时就已然开始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为此承受的是长期“漂在异乡”的辛酸与苦涩。近几年来,随着分片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政策在一些大城市逐渐得到贯彻落实,很多父母又走上了不断买房换房的“曲线择校”之路,原因是就近入学政策催热的学区房,能提供给购房家庭的孩子就近进入附近的好学校就读的机会。换句话说,只要人们不惜花费重金购置属于教育质量好的学区房产,就相当于为孩子争取到了通向一所好学校的“入场券”,也就等于已为自己的孩子“抢”到一所好学校。

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多数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个阶段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这份期望难免助燃了各大名校周边学区房的交易热潮,也一步步推高了学区房价格——如在北京市的教育大区西城区,学区房和非学区房的价格差普遍在20%左右。人民网近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成都6大城市开展的一项调查性采访结果还一致显示,虽有不少家长对早已高得惊人的学区房价格大吐苦水,但这些并不一定都很“土豪”的家长们,对于学区房的“求索”热情仍一浪高过一浪,为了让孩子就读于“名校”,一些家长甚至不惜到处借钱购买天价的二手学区房,哪怕这类房产普遍都又小又破、没法居住。其实统观全国各大中城市,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相关情形都是一致的:一方面各地不断都有均衡教育资源的教改政策出台,择校被高调叫停;另一方面则因择校而生的学区房价格畸高、家长疯狂热捧,正逐渐成为各大城市的普遍现象。

但与此同时,国内多个地方的教委、教育局却异口同声地表示,“学区房”一词源于房地产广告,我国教育系统中并没有这个概念,它不过是房地产商或房产中介炒作出来的产物,或者说是目前人们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背景下的市场产物,它被热炒跟教育主管部门并无关系,而且对于不同“学区”的实力差距.教育部门正在全力减小,现在实际情况也已经在逐步改善。还有观点称,从教育系统的角度来说,全国城乡的所有房子都对应有学校,都是学区房,好学区和差学区更是人为划分的,其实是房产商在忽悠老百姓,如若家长们都能转变观念,理性看待孩子入学的问题,学区房的非理性过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

那是不是家长们花费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元买下学区房以后,孩子就读名校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呢?那也不一定。广州市民余先生夫妇去年集两家、两代人之力并向亲朋好友借款,花费近500万元的总价购买了该市号称“学府大宅”的华景锦苑小区的一套学区房,为的就是让他的孩子能就读于仅有一街之隔的华景小学。但在天河区教育局于今年4月初发布的公办小学和公办初中招生地段公示中,与华景锦苑小区对应的地段小学却变成了另一所学校,而不是地产商一直宣称的热门学校——华景小学。这就是说,余先生夫妇和更多的小区业主们都花费重金购买了学区房,却未能如开发商之前承诺的那样,让他们的孩子入读心仪的学校,余先生夫妇因而连呼“快吐血了”。面对业主们的集体“讨伐”,当地教育局却回应说,他们从未与开发商就学区、学位问题达成过所谓的“协议”。

有报道称,目前国内各大中城市里的不少以学区、学位为卖点的新楼盘,实际上其学区划分都并不“十拿九稳”,教育局方面一般不会与开发商签订关乎学位的协议,也极少会有开发商所称的“谈妥”的情况。所以对于很多购买学区房的家长来说,人们几乎都是每到学校公布招生地段时便非常忐忑,就怕出现“微调”,一些买主还直呼“买晚了贵,买早了慌”。还有一些买家花费重金买下了学区房,其孩子也未必就能顺利入读相应的学校,原因可能是该房产为不完全房产或人户不一致,也可能是其对应的学位已被原业主的孩子占用,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形则是:每个学区的划分都并非是成不变的,几乎每年都会有所调整,某个楼盘今年属于这一个学区,明年很可能就属于另外一个学区了,可见买学区房颇有几分赌博的意味,对与不对都全凭运气,一旦买错了就形同多花出去的钱都打了水漂。

“假离婚”择校藏隐忧

有道是“离婚对孩子的伤害,远比父母们想象的高”,因为离婚对感情破裂的夫妻双方来说是一种互相解脱,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人生苦难的开端,他们将不得不生活在一个不再健全的家庭里,其心里将自此投下一层厚厚的阴影,渐渐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甚至表现出对谁都不相信,对自己也缺乏信心。心理学家还认为,父母离婚会造成孩子人格扭曲,有的单亲孩子因得不到应有的管教而逐步陷入流氓集团,从而走上犯罪道路。然而在时下的一些国内大中城市里, 些夫妻选择离婚却不是因为感情破裂,而是为了钻教育政策与制度的空子,从而让他们的孩子通过“曲线择校”,进入较为热门的中小学就读。

《现代快报》等媒体于日前报道称,今年5月30日是南京小学生新生报名的第一天,很多小学的报名处前都排起了长队,各种乱挂户口的现象也在各报名处扎堆出现。如在城区的一些热门学校,有的家长在当天上午刚刚办完离婚手续,便带着才拿到手的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径直赶往小学去给孩子报名,还有的家长在现场问资格审查处的老师:“我们马上去离婚,还来得及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今年南京等城市的招生政策收紧,按房产和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新政策,让择校几乎没有了空间,于是一些爱动歪脑筋的家长便想出了一个妙招:家有适龄儿童的夫妻通过办理离婚手续,将孩子的户口挂到位于好的学区的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这样就可以实现让孩子进名校就读了。

据报道,在一位南京男家长提交的报名材料中,离婚证上的日期就是今年5月30日,还附有一份简单的离婚协议,上面写着孩子归男方,抚养费也是男方出,没有其他的财产分割,孩子和爸爸的户口则放在孩子爷爷奶奶家。“这明显是为了上学而离的婚。”学校老师说,“也有家长跟我们讲实话,说是自己确实有房子但学区一般,为了上好一点的学校,只好用这种办法了。”有些家长当得知学校要查家长名下是否有房产时,立即慌了。在一所学校的报名现场,有老师说,这种情况他们已经遇到了好几例,即父母都于不久前离婚,其中一方要房子,另一方要孩子,孩子户口都回到了鼓楼区、玄武区等处的“四老”家里。

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部分家长便“突击”离婚,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早在去年初夏就已经在南京出现了。回顾当时的媒体报道可见,去年4月18日是南京市规定的小升初跨区借读生回原籍登记的第一天,在不允许跨区择公办学校的严规之下,名校云集的鼓楼区报名者仍特别多,有些孩子根本不符合户口、实际居住地及房产证三个条件,但不少家长却拿出了刚刚办到的崭新离婚证,有的甚至还是前一天才离的婚,他们大都是一方放弃了位于秦淮区等处的婚后房产,带着孩子迁回住在名校学区房的父母家。一位负责登记的工作人员表示,虽然他们不能随便猜测这些家长的离婚动机,但看看家长们的离婚协议,便会觉得实在是有违常理——这些离婚协议的主要内容都非常相似,离婚后夫妻原本共有的房产均归一方所有,另一方不仅“净身出户”还要抚养小孩。最为离奇的一个例子是,一位刚离了婚的年轻妈妈,居然把两套房子都给了“前夫”,自己却带着女儿做无房户,户口也挂在了老人的房子里,而老人的这套房子正好是南京名校——第29中的学区房。

虽然为了孩子读书而“离婚”的家长只是极少数,但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能逼迫家长不惜“曲线择校”到这般境地,择校的诱惑力有多大可想而知。问题是在近年来的不少内地城市中,很多市民为了多拿征地补偿费或规避商品房“限购令”而多购房等,也都纷纷打起了“政策性离婚”的歪主意,结果便有一些说好“假离婚”的夫妻最终被贪婪绝情的一方假戏真做,最终落得个“净身出户”的境地。从这个角度来说,与花费重金购买学区房相比,通过“假离婚”的方式为孩子择校,也未必就是一种“万全之策”。

“曲线择校”能否杜绝?

为了让孩子入读热门学校,有的家长花费重金购买学区房,有的家长玩起了“假离婚”,有的家长拼造户口簿、伪造房产证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家长则提前几年就让孩子参加钢琴、书法、拼音、英语、心算、逻辑等各种早教班的学习……尽管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在我国各大中城市早已被破解,但“上好学校之难”仍困扰着绝大多数家长,导致很多家长不得不在为孩子择校的问题上煞费苦心,谁也说不清这种现象何时才是尽头。

毋庸置疑,破解“曲线择校”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公平,即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和均衡化。正如有关教育专家日前指出的那样:“只有把所有学校建成一样的,才能真正实现零择校。”换句话说,当每一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管理水平等都能实现一致时,择校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零择校”也就无需政府反复强调,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不均衡的情况下,择校之风可以说是无法杜绝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就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真正能做到资源均衡。当所有的学校都大致一样,硬件、软件等办学条件都没有过大差别时,其教育质量也必然会不相上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够接受到差不多的教育,若真能那样的话,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又将从何谈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