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对东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启示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10
  • 阅读量5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债务是一把双刃剑,从古至今,多少国家因为合理的处理好了债务问题而繁荣富强,而又有多少国家因为无节制的举债为自己国家带来巨大灾难。自2009年爆发欧债危机以来,尽管欧盟联合IMF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缓解和拯救措施,但是危机仍然愈演愈烈,给欧盟多国带来了灾难性的损失,这也引发了越来越多国家对一国的主权债务问题的关注。本文主要从欧债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来探讨对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发展的走向和制约因素的启示。


  关键词:欧债危机;区域一体化;债务问题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为降低对本国经济的冲击,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出台各项宽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经济下滑的幅度,但却无法阻止全球经济下滑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各国大规模举债,其政府债务负担大大增加,以欧洲一些因经济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最为典型。欧洲债务危机就在这样一种诡谲的气氛中哗然而至。


  一、欧债危机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一)欧债危机的成因


  欧债危机的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必然。下面就将探讨一下欧债危机的成因:


  首先,欧债危机产生的外因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各国相继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而这些措施的本质是将私人部门的债务进行向政府的转嫁,没有实质上解决金融危机所影响的资金匮乏和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反而导致了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大幅膨胀,赤字巨大。另一方面,便是信用评级机构所发挥的负面作用。希腊等国本身已经出现了极为恶劣的财务状况,其瞒天过海的做法却遭到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及时披露。这种做法对欧债危机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


  其次,欧债危机产生的内因


  产生债务问题国家国内经济结构的缺陷是导致欧债危机产生的根本性因素之一。以希腊为例,其国内的经济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低经济增长率难以支撑高社会福利。希腊本身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申请加入欧盟以来,尽管对其经济开放程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希腊却要迎合欧盟其他国家来抬高自身的福利水平,这使得希腊长时期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于福利增长的状况,高福利变成了财政负担。


  2第二个根本性因素是欧元区的“先天缺陷”。欧元区虽然具有统一的央行和货币政策,但是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形成了危机发生的必然性条件。


  3欧元区各国不对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统一货币政策的矛盾。欧元区的各国尽管从表面上看是荣辱与共的,然而不同国家受到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其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反映了最典型的经济结构模式“中心—外围”式。


  4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需要面临的困境,而欧洲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婴儿出生率最低的大洲,老龄化成为欧洲多国最为困扰的问题,因为其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


  (二)欧债危机的发展趋势


  欧债危机发生初期,欧洲央行欲通过到二级市场购买这些问题国家的国债,将债务转移到央行,但这种办法实难实行,不仅遭到一些国家反对,也对央行财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欧洲央行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作为替代性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未来,欧洲经济结构的发展有两种可能趋势:第一种是目前这种经济联盟结构土崩瓦解,各国分理各国事务。第二种是优化当前的经济结构,将这种货币联盟强化为政治联盟。第一种趋势可行性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尽管欧元区出现了如此剧烈的动荡,但是自欧盟成立以来,为成员国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危机带来的损失,加上相似的文化理念和历史背景,各成员国都不愿将这多年共同努力的成果付之一炬。那么,第二种趋势便成为主流趋势,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欧盟各国并没有放弃深陷债务问题的国家,欧洲央行也为此出台各项整改措施,来帮助这些国家渡过难关。在未来几年,若欧元区不再有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话,欧元区会迎来一次新生。


  二、东亚区域一体化概况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经济合作区域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各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之后,亚洲各国也开始渐渐形成一种经济合作密切化的趋向。


  (一)东亚的区域形成


  东亚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单一国家影响之外的模式。东亚地区不仅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共同塑造,所包含的其他各国也同样关系到东亚未来的发展,那么,在这样一种既不可一方操控,又不可多方分散管理的情况下,一种超越单一国家模式的的复合型区域主义便成为主要趋势。彼得·卡赞斯坦在他编著的《日本以外》一书中提到:形成这一模式曾经历过三次模式的变迁。


  首先,是“日本化”。日本化是一个不受限制的过程,包括传播、效仿以及采纳生产、消费和行为的独特的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化这个词被用来概括从旧的到新的生产范式的转变的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整个东亚出现了新一轮的日本化,这次的日本化浪潮主要从文化的变迁来影响社会进步。


  其次,是“美国化”。美国化指美国从物质和意识形态上都在影响着全世界,还指美国流行文化被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世代所喜爱,每个群体有创造出特有的次文化,所有这些文化合到一起又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


  最后,“中国化”强化了复合型区域主义的潮流。这里中国化的含义既包括中国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还包括生活在东南亚的华裔人口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重新主张。


  在经历这三种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其说不同国家发展模式的突出,反而成就了复合型区域主义的形成。


  (二)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从当前区域合作的具体情况判断,东亚未来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会选择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以东盟为中心,建立东盟同中、日、韩三国的紧密合作关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复杂的生产网络将东亚各国乃至整个亚洲国家紧密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经济联盟。第一种途径对于东盟本身来说造成了巨大压力,它不仅要协调自身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共同利益分配,还要顾及与中日韩三国建立的自由贸易区。而第二种途径更利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因为更大范围内的双边贸易会促使多国经济合作的加强和深入,进而不断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立。


  三、欧债危机对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启示


  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区域内国家关系的极大影响,但是一体化趋势是一种必然趋势,唯有合作才是各国发展的最优选择。欧盟以及此次欧债危机的研究为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借鉴作用。


  (一)启示一:制度构建——结构优化先于经济合作。


  欧债危机的产生最重要的就是折射出一个区域合作体的内部机制问题。尽管对于不同的经济体而言,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经济体制可以保证其经济发展的万无一失,但每一次问题的产生,都会使我们更加关注体制的缺陷,并试图寻找弥补该缺陷的方法。


  第一,政策协调体系。如果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在不均衡的发展水平下,财政政策有限的影响力无法解决经济发展中难以预测或是周期性产生的危机。因此,在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建立伊始,各国就应首先对该区域内政策协调体系作出合理的安排。


  第二,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任何一个区域化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基础和根基。这里的合作机制包括了:贸易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机制、人力资源合作机制等。这些合作机制的确立,打破了各国区域的自闭性,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增强合作意愿。


  第三,区域监管体制。有了政策的实施,有了合作方式的明确,那么对于合作的进程,多方协调结果的践行,就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进行核实。这一监管机构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维护着整个共同体的安全和结构稳定。


  第四,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是指对各国内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协调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评估和预测,将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限制在能操控的范围内。并即时提供给内部成员国风险预测的书面报告,帮助各国制定合理的政策来防范经济危机。


  (二)启示二:平衡发展——“众乐与独乐”。


  东亚区域一体化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程,“共同体”的“共同”程度与成员国的经济成熟程度有关。因此,只有均衡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


  第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内部均衡反映了国内总供给和国内总需求相等的状态;外部均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为零,即净资本流出与净出口相抵。根据内外均衡矛盾的经典论述,经济学家们发现经济的开放性是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主要原因。于是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了数量匹配原则,即要实现n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于要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后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最优指派原则,即每一目标应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这些原则帮助各国寻找实现内外均衡的各种方式和途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第二,信息共享与市场开放。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提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行维持其有效的运作。但我们发现市场存在着失灵的情况,其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因而,实现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一个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市场而言,要通过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来进一步实现“一体化”。


  (三)启示三:路径选择——超越单一国家模式的统领。


  东亚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目前,10+3是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渠道,在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中,东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奠定


  积、军事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来说都有很大差异,但任何一个国家对整个区域的影响力都不会使其形成“一边倒”的态势,这也成为未来东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超越单一国家模式。产生这样一个趋势的主要原因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产业集群的发展。东亚的区域化很大程度上是受企业和政府影响的竞争性活动,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压力下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其内部交易成本降低、统一供应商的便利性所产生的“向心力”远大于因交通运输不便利产生的“离心力”便是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驱动力。这些产业集群没有国界限制,不受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


  其次,生产网络的构建。有学者说,亚洲贸易和投资区域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生产网络的主导作用。随着产品结构的“模块化”,为具有一定距离限制的供应商参与到现行的生产网络中来。外包业在亚洲国家的迅速风靡,使得生产网络的结构更加明朗化,各国都发挥着自身的比较优势,不再以某个国家为主导力量或选择该国的发展模式。


  最后,跨国公司的推动。大家普遍认可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跨国公司也是生产网络的关键环节,它使得生产网络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分布成为一个“单纯”的网络,多个这样的“单纯”网络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网”。每个国家仅仅是这一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这次欧债危机的成因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进而类比对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形成可能性和前景探讨,最终落脚于欧债危机对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形成发展的启示。在这样一个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并行发展的时代,经济领域的“蝴蝶效应”更为凸显,这次欧债危机的产生不仅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不良影响,更让我们从这一事件中学习到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发展的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一个机制完善、发展健康的经济共同体。


  作者:王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