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性质刍议

  • 投稿可苦
  • 更新时间2017-11-08
  • 阅读量768次
  • 评分4
  • 95
  • 0
王宁宁

摘 要:指称问题最早是语言哲学的重要课题,随着语言学研究开始关注本体,不断涌现出从语言学立场关照指称的研究。本文借鉴索绪尔的语言研究思路,将其关于语言的思想具体化为语言中指称的研究,旨在一定程度上厘清指称性质。

关键词:指称性质 任意性 生成性 语用指称

语言哲学中的指称问题放在语言学框架内研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指称具有什么性质。本文结合索绪尔语言学思想提出五条指称性质,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做理论准备。索绪尔在研究语言时将词物关系排除在他的研究之外,“语言符号连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索绪尔,1980:101),一个原因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两者之间具有均质性,能构成整体性,另一个原因是外在事物是客观现实不是语言法则(屠友祥,2013)。尽管索绪尔思想内容不涉及指称,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思路结合语言哲学的方法和成果研究指称,从确定指称性质出发,研究词与物这对异质对象,研究语言与语言外世界的关系。

一、指称关系建立的任意性与约定俗成性

指称关系的建立具有任意和约定俗成双重属性,任意性是命名的本质属性,约定俗成性是命名现象的操作准则。索绪尔将语言纳入符号学范畴,提出语言符号的辨证特征——任意性与约定俗成性,他认为能指(音响形象)与所指(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关系将某个特定的听觉印象与某个确定的概念连接起来,并赋予它符号的价值,这是完全任意的关系”(索绪尔,2007:86)。任意性是说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存在某种自然联系,二者间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

指称也具有任意性。指称的任意性是指最初命名时人们用什么语词去标记客观事物,即指称词与指称对象之间建立关系的命名过程是任意的。比如父母为孩子取名不受任何规则限制。在任意性的同时索绪尔也发现社会所接受的表达手段,都是以集体习惯即约定俗成为基础。取名时,通常都是取父亲的姓氏,有家谱的常常规定家族一代人姓名的中间字或尾字。尽管不遵守这些习惯取的任何名字不会影响名字与对象之间的指称关系,但是人们一般会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

二、指称关系传播中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的不变性与可变性,“不变性”是说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不由个人或集体随意加以改变。“可变性”是指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变化或转移的可能性。指称的不变性和可变性,是说指称词与指称对象之间对应关系一经确定具有不变性,这构成了共时传播和历时延续的基础。然而不变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常态。

指称的不变性是说名称与指称对象的对应关系在历史继承中具有稳定性。语言的变化必然取决于大众而不是个人,众多的语言使用者不愿意,也不可能突然改变他们谙熟的融于生活每个角落的交际方式,这种集体惰性在抵御着包含指称关系在内的语言符号的变化。指称词和指称对象的对应关系建立后经过历史因果链条传递给言语社区,得以保存并得到延续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确定的语义内容。语义内容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赋予的,是人们思维认识活动的结果。语义内容的确定性构成共同理解的基础,使人类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

指称的可变性体现在语义内容和指称关系两方面。指称关系在历史链条中具有保持不变的特性,同时,语义内容会得到添加、校正、去偏。比如“鲁迅”这一指称词与鲁迅这位文学家的指称关系在命名时是任意的,鲁迅在光绪年间是富家子弟,在民国时期是新文化运动参与者,具有丰富的语义内容。一百年后的现在,“鲁迅”在历史因果链条传播过程中保持了原来的语义内容,又获得一些评价性的新语义内容,如“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同时,也包含在鲁迅生活的时代只为少数人了解的新内容,如兄弟不和、婚姻生活等方面内容被挖掘出来,“鲁迅”的语义内容得到了丰富。除了语义内容,词与对象的对应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指称可变性的第二方面体现在词与物的对应上。词与对象指称关系变化的一种情况是对象不变,指称词变化。比如“鹿晗”在最初父母取名之后就与歌手演员鹿晗具有指称关系,这种关系相对稳定、具有不变性,随着演艺事业的发展,粉丝朋友对他的称呼“小鹿”“傻狍子”被很多人接受。另一种变化是指称词不变,对象发生范围扩大、缩小或转移的情况。比如“苹果”一词指各类苹果的概念范畴,现在指称对象范围扩大也常指称苹果牌手机。

指称的不变和可变还受对象类型的影响。自然物的名称与指称的对应关系在历时继承中具有确定性,如“水”“老虎”这些类名称与对象的对应关系基本不变。而人造物出现会有名称对应,比如“电脑”。人造物改变会有名称变化,比如“笔记本电脑”,简称“笔记本”。人造物退出历史舞台,名称的使用频率降低,随着时间流逝名称慢慢成为很少人使用的旧词,比如“传呼机”。

三、语义指称的确定性与语用指称的动态性

索绪尔的一大贡献是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将语言和言语从言语活动中剥离出来,提出语言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借鉴这一思路,我们可以把指称活动中指称的语义部分与语用部分区别开来,将相对稳定的词与物关系作为语义指称,将言语活动中以词指物的行为作为语用指称。

语义指称是在语义学范畴内研究词与物的对应关系,这里的“物”指对象,对象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对象也可以是非实体对象,比如“鲁迅”和“孔乙己”都是指称对象。最新的观点是“指称对象”对应“个体”概念,个体是物的心理表征。语义指称研究指称词与指称对象对应的二维关系,相对是静态的,主要涉及内容包括:指称词包括哪些?指称词在表达意义时是否指称?如何指称?意义和指称的关系是什么?名称的语义内容相对确定,指称对象也相对稳定。例如:指称表达式研究常涉及名称与描述语的异同问题,一般观点是描述语是由语词按一定规则构成的词组,语词成分的语义相对稳定,由其构成的描述语的语义也就稳定。比如“苏格拉底”在语义学范围内,作为专名没有意义,或者认为意义就是指称,而指称对象是古希腊的特定的思想家,随着历史链条的传递,指称对象未发生改变。

语用指称是在语用学范畴内研究指称关系。具体来讲就是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使用词语如何完成对特定对象的指称,受话人如何通过理解指称词识别指称对象的四维关系。比如,交际中用通名来指特定对象就是语用指称,如“大领导刚刚批评了小李”中的“大领导”在交际语境下往往指称对象明确,但说话人为了体现地位差别,故意与指称对象拉开交际距离,隐含着对小李的同情,受话人一般也能识别出指称对象,完成与说话人的信息交流。因此与语义指称的不同,语用指称涉及交际参与者和语境,是一种行为。指称词新义与旧义脱离、指称发生变化涉及语义指称,是现象;正解和误解交织涉及语用指称,是结果;造成交际的动态矛盾涉及交际,是影响。语义指称的任务是解释现象,语用指称的任务是总结结果、分析影响。

四、指称表达式的递归性与指称对象的生成性

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两个重要特性。后来递归这一数学概念通过生成语法学引入语言学研究,与任意性、线条性一样是语言的根本性质之一,指反复使用相同的规则来生成无穷的短语或句子的一种语法手段。新出现的事物需要有表达式来指称,要么是旧词新用,要么创造新词。创造新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遵守一些准则,虽然目前的语言研究还未厘清有哪些具体规则,但普遍观点是新词无限,但生成新词的规则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指称表达式的生成具有递归性。比如,“网民”“网友”“网红”“网店”等基于互联网的相关名称就是遵守某种隐性规则生成的。新名称的生成有时是为表达对事物的某种情感,当然也会遵守一些规则,如习近平主席被称为“习大大”表达了年轻人对他的爱戴,这类指称表达式往往通过拉近指称对象与自己关系的方式表达喜爱与亲近,这就是规则。

指称对象的生成性是指我们第一次接触陌生指称表达式而又无法直接认识指称对象时,会通过涉及指称表达式的上下文,以及当时和/或后来对指称对象的信息叠加,生成指称对象的特性,这时指称对象是心理的。有些名称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在头脑中建立指称对象,言语中每次讲到一条新信息,这条新信息以描述语的形式添加到我们对这一名称指称对象的构建中,随着描述语的增多我们逐渐了解这一对象,适当的场合我们就有可能依据这些描述语辨别出这一名称的指称对象。因此指称对象的生成性有效地弥补亲知确定指称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得人们可以知道、了解、认识更多指称对象,指称对象的生成性也是指称关系的渐明性,使人们谈论未亲知、不存在、非共时以及虚构对象成为可能。

五、指称关系的相对独立性

词与物的对应独立于对物的认识,比如,你和同事一起走在街上,对面走过一个人,朋友告诉你他是新来的同事“李明”,你没注意他的长相,也没再打听他的任何消息,你对李明这个人不了解不影响指称关系的存在。再如,有人问你:“你读过村上春树的小说吗?”虽然你不知道“村上春树”是谁,没见过他,不知道长什么样,但不影响指称关系的存在。

六、结语

语言学内的指称研究将对象引入语言,但重点不是解决逻辑真值和本体问题,而是通过涉及词与物关系的指称研究,加深对语言的了解,拓宽对言语交际的认识。本文受索绪尔语言思想的启发提出五条指称性质,是为进一步研究指称打基础,并期待与语言学及哲学届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

(本文是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指称理论与指称现象:专名的语言哲学—语用学界面研究”[项目编号:WQ2015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瑞士]索绪尔.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屠友祥.指称关系和任意关系、差异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

(王宁宁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