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2+3”分段式培养模式研究

  • 投稿蓝精
  • 更新时间2018-03-12
  • 阅读量684次
  • 评分4
  • 18
  • 0

  【摘要】本文对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2+3”分段培养模式进行探究,针对中高职教育培养存在的衔接不畅、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探讨“2+3”办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2+3”分段式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084-02


  中高职“2+3”分段式培养模式的对接核心是专业对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指示,各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做好搭建各专业的纵向对接人才培养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完善中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培养模式。这就要求严格均衡招生改革举措,落实分级管理责任制,扩大高职院校的对接招生规模。


  一、中高职院校实施“2+3”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2+3”教育模式是我国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其中高职教育模式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渐进式衔接。顾名思义,渐进式模式有着由低到高的职业资格等级,该模式教学质量较高,专业教育衔接紧凑,采用该模式的国家主要有法国、英国等。第二,应用型衔接。该模式的衔接模式多为螺旋上升式衔接,通过培训、职业实践等多渠道实现。该模式具有多元化、时间灵活等特点。现在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国家有德国、澳大利亚等。第三,一体化衔接。这种方式是通过签订协议来进行相互合作衔接模式。该模式兼顾了重实用性和先进性,针对性强,采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


  在教育模式的探索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对口招生,这种招生方式包含中职推优、高职单招,中高职院校没有明显的合作关系;另外一种是五年制的教育模式,“2+3”分段式联合办学,这种办学模式在中高职学校中往往有着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


  “2+3”分段式办学模式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推进促进中高职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教育模式的改革符合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要求,同样,对推进中高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招生考试制度,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提供了实践经验。“2+3”教育模式作为中高职衔接模式,和其他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该模式现在还处于探索期,中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对该模式进行完善化的探索,更好地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促进社会发展。


  二、中高职院校“2+3”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一)中高职院校“2+3”培养目标的衔接。衔接的宗旨是连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职业教育的培养宗旨是为各相应的产业培养有专业素养的技术人才。中高职的教育类型层次不同,教育培养的方式差别也很大,因此打下良好的衔接基础是衔接教育的目标。我国中高职院校的教育现状是长期各自为政,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始终比较模糊,区分度并不大,在技能培养问题上和目标上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在教育衔接问题上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都是阻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障碍。另外,相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中职学校的生源自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较弱,但是中职教育要求的操作能力又比较强,因此使得中职的学生难以适应高职的教育模式。所以“2+3”的教育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目标问题上的衔接。例如物流管理专业,中职学校就应该加强物流业、生产制造业一线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则应该着重注意物流产业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化物流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一旦中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确定和区分,那么就为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打下了基础。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要做好中高职院校的沟通交流,让职业教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要有层次性,还要有自身职业教育的独立性。教育部倡导,在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布局、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培养体系、人才培养途径、教育评价改革和校企深度合作商上,中高职院校应该做好衔接工作。


  (二)“2+3”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高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最好要和物流企业合作,组建“物流管理衔接小组”,及时搭建适合的课程开发学习平台。在课程上,要做好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研,把握在不同阶段上对人才培养方案上的不同要求,以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参考,扩展专业内容和专业授课形式,在理论性的课程上要注意课程内容的衔接,避免重复。


  在教学内容上,对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都要做好有效的衔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公共课程的设置,是对中职学校公共课程的延伸和拓展;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则是根据行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中职专业课进行的深化探究。例如在“仓储管理”课程的学习中,在中职学校期间,学生重点学习掌握其相关的基础业务知识和仓储管理能力,而在高职期间,则注重仓储作业管理和绩效考核等能力的培养。另外,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应该有更科学严谨的衔接,形象化的比喻就是,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物流员”,主要学习物流业务知识和物流日常管理能力,达到“高级物流员”职业资格的水平;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物流师”,学生主要学习物流综合业务处理、管理分析的能力,达到“助理物流师”的职业水平。


  为了培养物流管理高素质人才,在设立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以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为标准,以工学结合为接入点,对中高职院校进行共同规划,做到双方的有效衔接。在课程体系中,中职学段的课程以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物流专业的基础技能知识为培养重点进行设置;在高職学段的课程,就应该要求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物流综合素质水平和技术技能为重点进行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立,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实现由一线技能人才向高素质能力人才发展。


  (三)“2+3”模式下的物流管理课程内容。物流管理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衔接能够顺利地进行,中高职院校应该联合开展研讨会,在课程内容设计、标准制定等课程衔接问题上联合探讨,在课程内容、实训设计、教材选用等衔接内容上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避免现阶段中高职院校教育的课程内容重复和断层的问题。课程内容具体设置如下:(1)准确定位中高职课程内容。根据中高职学生的差异进行区分,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研究课程内容应该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并以岗位目标需求进行设计。(2)应该按照梯度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能力级差上,应该对中高职院校的课程做好区分,并且在衔接上应该科学有效。(3)中高职骨干教师应该一起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


  (四)师资培养。中高职教师应该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加强相互之间的教育沟通工作。高职院校的老师应该主动和中职学校老师沟通,深入中职学校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了解教学实施状况,另外,中职教师应该多向高职教师请教学习,在职业技能方面不断提高,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高职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满足学习上的需要。另外,中高职教师应该和物流公司做好协议,让学生定期到物流公司参加岗位实习,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和社会实际情况相互联系。与中高职学校合作的物流公司也应该配合中高职的教育,设立相应的内部培训机构,加强对中高职院校老师实践能力的培训。这样一来,不仅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得到提升,并且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


  (五)资源共享。国外的现代化职业教学的特点是政府重视、企业自觉。因此,我们可以参考国外职业教学的经验,在积极地争取政府支持的基础上,努力吸引现代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根据“2+3”教育模式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的需要,对企业的培训资源进行提炼,最终作为中高职教育的教学案例,即开展项目化教学。另外,中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里的先进器材,完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纵能力。另外,高职院校应积极地扶持中职学校开展工作,共享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改善中职教学的教育环境,最终使中高职教育达到无缝对接。


  “2+3”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个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其还在不断地完善和探索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还需要去不断地总结、改正,逐步完善中高职教育模式的对接。通过教育方式的创新,中高职学校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无缝对接,学生能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从而实现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物流管理专业[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陶功浩,朱燕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培养方案优化[J].人力资源管理,2015(7) 

  [3]吕亚君,王艳梅.高職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课程体系构建方法探析[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4]许迅安.物流管理专业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的衔接研究[J].中国商论,2016(32) 

  [5]吴铭峰,蔡丽巍.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9) 

  [6]唐永洪,陈平.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标准研究探讨[C].中国仓储物流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2015 

  【作者简介】唐 臣(1984— ),男,广西全州人,广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物流职业教育及区域物流、物流企业业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