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1043次
  • 评分4
  • 48
  • 0

赵娜 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是高素质拔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目前高校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治观念弱化,规则意识缺失现象日益突出,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大学生法治教育和规则教育一般来说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国,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必然会促进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提升。本文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内容入手,分析全面依法治国将从哪些方面推动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希望能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路径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十八届四中全会 依法治国 法律意识 规则意识

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强烈的规则意识、良好的法律素养、全面的人文综合素质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卓越之才。其中大学生对法律和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信仰和自觉遵守即是合格社会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成为卓越人才的前提条件。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大幕全面拉开,《决定》指出依法治国不仅要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更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弘扬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必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对大学生法律和规则意识的教育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法律与规则的关系

本文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规则是指约束人们行为,要求人们普遍遵循的各种规范和准则。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一般来说,规则即可以表现为法律法规,也可以表现为制度、章程、纪律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部门文化”甚至“道德”等软约束。法律的执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规则很大程度上则需要人们自觉遵从,有时甚至是一种道德上的自律和追求。法律是规则的上位概念,法律意识比规则意识具有更高要求,规则意识比法律意识的道德属性更强,因此将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有其内在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现状

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状况不容乐观,校园中各类违法违纪现象层出不穷,学生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学生偷窃、打架时有发生,考试作弊严重,考场纪律问题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顽疾。违反宿舍管理规定的私接电线、使用违章电器、晚归不归等屡禁不止,逃课、上课吃东西、玩手机等成为普遍现象。近期一张南开大学某法学课期末考卷在网上被热炒,因试卷第一题——要求辨认本学期任课老师照片,答对不得分,答错扣41分的“神出题”而被网友热议,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由此可见一斑。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抄袭之风盛行,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在图书馆、自习室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在宿舍吸烟、乱扔烟头,在马路上随地吐痰,随意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文明现象也比较突出,比如借钱不还、晚睡影响他人休息造成宿舍矛盾、人际交往缺乏诚信等。

三、全面依法治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提升作用

1.依法治国将推动法治教育改革与发展

进行法制基础教育,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中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成为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接收法制教育的首要途径。但是目前高校进行的法律基础教育,因课程所限,将庞杂的法律内容笼统的、碎片化的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只蜻蜓点水的接触一些框架性的法律知识,很难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与精神,法律意识和理念也无从树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11月13日,教育部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代表及专家学者与教育部领导就如何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普及法治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进行了研讨。随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依法治国相关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讲授力度的加大,必然会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养,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

2.依法治国将推进立法的科学化,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法律是一门科学,法律体系本身包含的法律法规十分庞杂,虽然我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还存在着立法不科学,下位法与上位法冲突,法律条文与宪法规定冲突,部门和地方法规、规章杂乱等情况,法律冲突时有发生,给法律的适用带来困难,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也给大学生学习法律、认知法律带来影响。

随着立法科学化的进一步落实,首先宪法地位将得到极大提升。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确立的许多基本原则如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要求,平等自由、人民民主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因此宪法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法治文化的建设。2014年我国开始将每年的12月4日设为国家宪法日。依法治国,就是依宪治国,随着宪法被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的权威将得到维护,有助于大学生从内心遵从和敬畏宪法,增强宪法意识。

随着立法科学化的推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立法质量将会提高,完备、适当的法律将有助于大学生学习和理解,从而增加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增强其法律认知。

3.依法治国将形成良好法治环境,促进大学生法律信仰提升

环境对人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环境具有塑造人的作用。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钻法律漏洞、违法乱纪、徇私枉法的乱象,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受到严重损害,也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认知和遵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必将改变人治大于法治的社会现状,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将会形成全社会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法治环境,促进大学生法律信仰和法律信心的提升。

4.法治文化建设对法律意识建设提出新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必要前提。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是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法律观念、具备法治思维、有法治信仰,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提供强大动力与精神保障。进行法治文化建设,必须首先推进法律意识建设。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法律意识培养对法治文化和法治社会建设至关重要,随着《决定》部署内容的实施,必将推动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工作。

5.德法相依协同建设促进大学生规则意识提升

规则意识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除法律法规具有国家强制力外,其他规则具有“软约束”性质,其遵守往往不具有社会强制力,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约束。遵守规则如果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和第二天性,则外在的规则就会转化为人的内在素质,成为一个人品德的一部分。因此规则意识比法律意识的道德属性更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与道德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而道德又是个人内心的法律。法律的规范作用对道德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道德力量对法治精神具有滋养功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应互为一体,共同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协同推进必将对大学生规则意识提出更高要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3]刘雪峰.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应对[J].林区教学,2014(4)

[4] 贾新华.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与教育[ J ]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