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机化发展的“四个朝向”

  • 投稿老猪
  • 更新时间2017-11-01
  • 阅读量945次
  • 评分4
  • 68
  • 0
郑纪超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农机部门积极作为、主动担当,高效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土地深松作业等重点工作,大力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山东农机化和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0.98亿千瓦,农机原值738.7亿元;拖拉机保有量246.4万台,比上年增长0.8%;配套机具432.4万台(套),比上年增长1%;联合收获机29.1万台,其中稻麦联合收获机17.5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1.6万台,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12.3%;谷物烘干机发展到1665台,比上年增长40.3%;林牧渔、农产品初加工等农村各业机械也有较快增长。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农机化经营总收入456.5亿元,农机化经营总利润161.3亿元,农机化为全省农机从业人员人均创收8154元、创利2881元。总体而言,我省农机化发展呈现“四个朝向”:

一、农机装备结构朝着“存量提升、增量优化”方向发展

“存量提升”即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激发存量活力,农机装备结构更优更强。一是大型、先进、高效农机具持续增长。5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达到24.7万台,比上年增长9.4%,拖拉机台均动力由14.8千瓦提高到15.4千瓦。大中型配套机具增长4.49%。联合收获机增长8.1%,联合收获机台均动力从41.5千瓦提高到45千瓦。二是小型、落后、低效农机具加速报废退出。小型拖拉机减少了1.7万台,比上年减少0.9%;背负式联合收获机、半喂入式稻麦联合收获机、各类割台、割晒机、手扶变型运输车等农机具分别减少2.6%、3.3%、8.5%、11.2%、13.8%。

“增量优化”即当年度新增农机装备质量性能较高,增量活力有保障。一是大型优质高效农机具大量增长。全年新增50马力及以上大型拖拉机2.11万台;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新增2.41万台;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新增9102台。由此可见,上述农机具新增数量主要由大型、优质、高效机型构成,新增的农机装备质量性能、水平档次普遍较高。二是新兴特色适用机具持续快速增长。谷物烘干机、种子加工机分别新增478台、476台,增幅分别为40%、26%;马铃薯收获机、花生收获机分别新增1190台、2634台,增幅分别为6.5%、6.8%;蔬菜收获机新增711台,增长15%;青饲料收获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捡拾打捆机分别新增310台、3684台、774台,增幅分别7.5%、3.3%、59%。畜牧业、林果业、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农村各业机械也有显著增长。

二、机械化作业朝着“中路巩固、两翼拓展”方向发展

“中路巩固”即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农业供给侧改革基本底线,注重巩固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这一中路战略方向,具体表现为:一是大田生产机械化高空加油再拉升。小麦、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8.9%、93.7%、84.1%,分别比上年提高0.9、1.5、4.5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1%,在较高的历史基础上进一步拉升提高1.4个百分点。二是延伸生产环节机械化低位再拓展。我省粮食脱粒、烘干、加工等产前产后环节机械化虽起步较晚、机械化作业量不高、机械化率暂处相对低位,但已呈现低位拓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共完成粮食机械脱粒4772.4万吨、粮食机械烘干306.5万吨、粮食机械加工3834.6万吨,均实现稳步增长,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新空间已经打开。三是特色单项机械化作业锦上添花增动能。围绕改善地力、生态环保、节能降耗、粮食增产等主题,在粮食生产方面大力推进特色单项机械化作业,显著改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为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增添新动能。全年完成机械化土地深松1135千公顷,保护性耕作1282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3.4%、7.1%,有力推动了粮田地力改善,预防了土壤退化;完成机械深施化肥1461千公顷,有效提升化肥利用率,减少了土壤污染;完成机械化节水灌溉1831千公顷,助力节水农业建设,减少了水资源浪费;完成机械化秸秆还田6188千公顷,助力秸秆综合利用,减少了大气污染;完成机械化青贮秸秆759.5万吨,助力粮改饲政策落实,推进玉米去库存、去产能。

“两翼拓展”即重点经济作物机械化和林牧渔等农村各业机械化两个侧翼方向加速拓展,大农业全面机械化燎原壮大、渐成气候。在重点经济作物方面,花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5%;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1.1%。在农村各业方面,畜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分别达到38.1%、32%、34.15%,分别比上年提高0.5、4.1、0.4个百分点。

三、农机化经营服务主体朝着“规模集约、专业高效”方向发展。

“规模集约”即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进一步推广应用。在规模化上,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散户均呈现“大增小减”的特点,到2016年底,全省大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4727家,比上年增长9.1%;中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6519家,增长6.2%;而小型农机作业服务组织9056家,比上年减少12.1%。大中型农机户数量增长1.38%,而小型农机户比上年大幅减少12.6%。在集约化上,呈现“集增散减”特点,依据集约化程度从高到低排序,山东农机化经营服务主体可细分为合作社、非合作社服务组织、散户三类,数量分别为:7148个、13154个、445万个,相对上年增幅依次为6.7%、-6.6%、-12.4%;从平均从业人数上看,三类主体平均从业人数分别为:17人、4.4人、1.18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2、0.15、持平,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集约利用速度最快、能力最强,而其他经营主体缺乏资源集约利用效能,大量集约化程度低的经营服务主体不得不退出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或实施集约化改造升级。

“专业高效”即更专业的经营服务主体承担了更多的农机化作业量,发挥了更高的作业效能。在专业化上,农机专业合作社占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比重从去年的32.2%提高至今年的35.2%,大量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并依托专业优势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托管或流转土地466.7千公顷。2016年,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完成各类作业服务面积6135.9千公顷,比上年大幅增长26%,占全省耕播收、灌溉、植保等各类机械化作业总面积的18.6%,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每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平均作业面积达到85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8%,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效能显著提高。

四、农机化管理服务朝着“精准全面、引领整合”方向发展。

即农机化管理服务供给更加精准、辐射更加广泛,农机化管理服务平台化整合与全行业引领功能日渐强化。

在精准方面,准确把握“先进适用农机具供给不能满足农业现实生产需求”这一农机化发展根本矛盾,继续扩大实施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投资规模增至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科学选取重点、实施精准发力,推动动力换挡拖拉机、10公斤以上喂入量小麦联合收获机、高效玉米青贮机、粮食烘干机、大蒜播种机等一批急需农机具的研发与供给。“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推广使用“农机通”手机APP,实现农机化生产信息化精准调度。农机深松作业积极推动科技精准监测,引导全省农机深松整地智能监测设备新增3700多台套,比上年增长115%。

在全面方面,广泛提供各类农机化公共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强化辐射能力。共实施农机化培训63万人次,大力增加农机化优质教育培训和高素质人才供给,争取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对农机化技术骨干实施教育培训,选取了40个县开展农机化实用技术培训,完成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1500人次,完成赴台湾培训65人次。共维修各类农机具563万台次,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用机需求;新颁发农机试验鉴定证书139份,比上年增长173%。

在引领方面,精密布局、科学谋划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深松作业补助、农机装备研发创新、农机化转型升级推进等一批富有导向性、引领性的重点政策和项目,充分发挥政策与产业发展的指挥棒作用,引领带动全省农机化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方向快速发展。

在整合方面,依托农机化重点工作,建设农机服务、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平台,依托农机“互联网+”,启动“山东省农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机部门、农机生产经销企业、农民机手等有关各方打造智能化互联互通大平台;依托“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建设农机化生产服务平台,积极推广应用“农机直通车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机手及时提供农机作业进度、农机具需求、加油和维修点定位等便利化信息服务;依托农机装备研发创新计划项目,积极整合多方面资源,搭建起了产学研结合、管推用一体的研发平台,形成了农机科技研发创新新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