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导到强制 绿色建筑渐行渐近

  • 投稿薪人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427次
  • 评分4
  • 73
  • 0

按照城镇新建建筑在2015 年达到20% 比重的绿色建筑、在2020 年提高到50% 比重的计划来看,可以预见的是,绿色建筑将迎来大规模开启阶段。

2014 年4月,住建部发布公告,批准为国家标准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自2015 年1月1日起实施。新“国标”将采用打分方式,对具体的绿色建筑措施分情况进行量化。

根据权威媒体做的一项有超过1 万名网友参与的线上调查结果显示,仍有49% 的被调查者不知绿色建筑为何物,而54% 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而像LEED 这样在国外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的体系正在觊觎着国内庞大的市场。明年新版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即将正式实施,但是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依然面临着如何更好的市场化以及对全民认知普及的双重难题。

目前全国绿色建筑相比2015 年10 亿平方米绿色建筑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增量成本被认为是推行强制化绿色建筑的一大阻碍。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住建部有关一星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的调研,一星级住宅和公建的增量成本分别为41 元/ 平方米和43 元/ 平方米。

对于绿色建筑的成本问题,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前副部长仇保兴有过非常专业的回答: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可谓价廉物美。

强制化实施是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一个方向。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学校、医院、体育文化场馆和保障性住房等政府投资项目逐步强制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也就是说未来国家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性住房都必须达到绿色建筑的国家标准。

实际上,一星级强制标准已有地方落地了。北京市从2013 年6 月起,所有新建建筑在送审施工设计图阶段,就要求达到一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标准,否则将不能通过审查。

5 月23 日,《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公开征求意见,要求新建民用建筑应全部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要求;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发展改革部门不得批准立项,国土部门不得批准用地,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已经开工建设的,应当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已经建成的,不得销售或者使用。

业内专家认为,若想使2020年绿色建筑覆盖城市新建建筑的50%,比较令人担忧的只有一点,即在目前评价标识机构尚未市场化、评审专家极度缺乏的背景下,若采取强制性推行,短期内可能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如何受益, 谁来买单, 已经成为绿色建筑推行中的首要问题。推行绿色建筑不仅仅是一个标准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消费意识和物质补贴的问题,只有把各方面的利益协调好,循序渐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修订内容

与老版标准相比,新版标准最大的改变在于将原来的按达标条文数评级变为打分评级,申报绿建三星的评级难度将有明显提高。新版标准特别增加了“施工管理”、“提升与创新”两大类指标,实现标准对建筑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和阶段的覆盖,意在进行“方向的引导”,从而实现“广义的节约”。

新版主要修订内容:

1. 将标准适用范围由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

2. 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

3.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行管理六类指标的基础上,增加“施工管理”类评价指标。

4. 调整评价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评分,并以总得分率确定绿色建筑等级。相应地,将旧版标准中的一般项改为评分项,取消优选项。

5. 增设加分项,鼓励绿色建筑技术、管理的创新和提高。

6. 明确单体多功能综合性建筑的评价方式与等级确定方法。

7. 修改部分评价条文,并为所有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分配评价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