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全方位培养化学师范生竞争力

  • 投稿吉田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981次
  • 评分4
  • 45
  • 0

颜世娜 韩庆奎 程超 赵斌 孙学军

(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对高师化学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学科的特点,建立了符合高师院校特点的新体系,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师范生就业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化学;课程建设;就业

Optimizing Curriculum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from Multi-channel

YAN Shi-na HAN Qing-kui CHENG Chao ZHAO Bin SUN Xue-jun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 China)

【Abstract】Some common problems were analyzed in college chemistry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chemistry curriculum,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was established,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bility had been improved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Key words】Chemistry; Curriculum; Employment

近年来,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为社会不断输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许多师范院校本身在制度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不合理,学校与企业、公司等就业机构缺乏联系,毕业生人文意识匮乏,社会实践较少,化学实验动手能力弱,无法适应现代化工高科技企业的要求,就业率不断下降[1-2]。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使多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如何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校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结合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特点和地方经济实际,优化教学观念和专业设置,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综合课程平台体系,建立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1 强化儒学特色教育 完善通识课程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曲师大坐落于孔孟之乡,拥有丰饶的文化资源和道德资源,我校开设儒学讲堂,高端学术讲堂,国学讲堂等学术论坛,深入介绍孔子“为政以德、富民利民、见利思义”的主张,“欲而不贪”的原则,反对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的高尚情怀,介绍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价值。我校重点推荐儒家学者修身成仁的方法,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要求“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我校还通过背诵论语、集体游三孔、参与国际孔子文化节等活动,使曲师学子零距离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文化层面上彰显了我校的独特魅力。儒学是注重人文、崇尚仁爱、讲求天人合一的学说体系,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动力。

我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指导理念,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设置多层次的“通识性”课程供学生选择,如法律与生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案说知识产权、劳动合同法案例赏析,高校心理健康与调适,国家就业政策,如何撰写求职材料,面试及笔试中的技巧,如何正确签订劳动合同等等。该类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的差异,最大限度满足他们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良好的处事风格,提高了学生的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

2 夯实专业基础 提升专业与社会的契合度[3-4]

化学院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调查问卷、毕业生回访等调研手段总结出职业岗位群对毕业生的基本需求,并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契合,帮助学生储备核心专业理论,追踪前沿市场信息,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通过改革,我院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我院有三门专业课程和五门实验课程群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两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成集电子教案、习题库、教学大纲、网上答疑、网上选课、网上预习、网上模拟和研究性学习为一体的局域网教学平台。这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能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有示范和推广作用。我院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开设了二十多种专业选修课,有天然药物化学、化学信息学、工业分析、催化剂与催化合成、商品检验学等,紧密贴合社会需求,为学生就业提供强大支撑。

我院举成功办了五届“化工论坛”学术活动节,邀请了一百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交流访问,他们分别介绍了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利用、分子反应工程与化工过程强化、纳米管催化剂的合成应用、色谱/质谱增敏分子探针的设计及其应用、精细化学品的新型合成工艺路线开发等多领域课题,引出了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利用的重大问题,利用地沟油转化制备生物柴油、农林废弃物联产生物油和生物炭、大型海藻资源转化利用等最新科研成果,该项活动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促使我院教学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3 建立教学为核心、科研为基础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我院师资力量雄厚,梯队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 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0人,讲师21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7人;博士28人(其中博士后15人),硕士30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2人,山东省拔尖人才1人,山东省高校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目前在读博士后6人,在读博士生8人。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及省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它课题三十多项,纵向经费达900万;平均每年发表科研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60余篇被sci收录;3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厅级以上科研奖励,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8项,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及实验技术一、二、三等奖6项,有26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并获国家专利4项。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学校和各院系均成立教学委员会,积极开展教学指导培训,教学质量评估等工作,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 强化实习培训 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教育实习是教学计划中最关键的实践环节,是提高教学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我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大约12周,需要备课、见习、听课、上讲台面对中学生讲课。由于我院学生均参加过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因此,学生们实习期间更加自信,授课形式趋于多样化,推行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教学内容把握得当,采用小组讨论、重点讲授、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受到实习学校的好评。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感悟教学技能和策略,他们的演讲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也都会得到锻炼。第二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我院2011级五名参赛同学均获佳绩:邢培培、王辉分获高中和初中化学组一等奖,郑祖辉、禹琳琳获高中化学组二等奖,充分展示了我院学生的综合能力。

5 依托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就业创业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以真实的社会工作环境促进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再认识,突出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院为同学们创造了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支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科技下乡、文化服务、挂职锻炼、关注民生、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为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自1999年以来,有800余名学生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得到锻炼,有54次荣获省级以上各种奖励,其中省级以上集体获奖4项,个人竞赛国家级二等奖3项,省特等奖一项,省级个人一等奖5项,省级二、三等奖16项,其他省级奖励31项。以上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和甘于奉献、乐于合作、持之以恒的职业素质。

化学院不断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对外交流,拓展就业范围,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山东省鲁南化肥厂和山东省枣庄市驻地的五家化工企业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定向培训、学生实习等卓有实效的合作,使实习规范化、制度化,学生通过了解化工生产流程、化工装置的安装维护检修、仪表调试、车间生产管理、工艺控制和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质量分析检测、车间安全生产制度等多方面内容,进一步掌握就业资源,提高学生在项目开发、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缩短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磨合期,初步实现了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专业与就业的“三结合”。

6 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师范院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知识和能力全方位的培训。近年来,我院形成了“明德、明志、求是、求新”的优良院风,以学生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一切以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为山东省的中等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牢固、作风扎实的优秀毕业生,也为国家科研院所、重点院校输送了许多能吃苦肯钻研的学生,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今后,我院更将全面推进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工作进程,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辉煌和新世纪的挑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伟国.高校毕业生市场需求与就业政策选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4):8-10.

[2]姚德超,晏月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9(1):75-77.

[3]周淑晶,栾芳,李锦莲,崔继文,刘红.加强技能培养 提高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2011(2):53.

[4]郭金创.教学型院校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6-47.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