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投资人转变

  • 投稿淘淘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629次
  • 评分4
  • 78
  • 0

近期,海内外媒体关注到有关中国投资的两件事:其一,李克强总理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为社会有效投资拓展更大空间。其二,中国对外投资金额有望很快超过吸收外资金额,中国将成为一个资本净输出国。

“中国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此言常被国际人士用以给中国经济“挑毛病”。然而,对这一判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有着不同看法:“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外界对中国经济中的投资比重存在高估。”他说:“投资的增长,尤其是民间投资的增长,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的确,从近年中国经济现实情况看,虽然在钢铁、煤炭等领域存在投资过度,但在城市轨道交通、环保产业、城市公共服务、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大宗商品进口替代产业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投资缺口。

蔡洪滨还认为,在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后,中国投资的本质问题更多的不是金额的多与少,而是效率和效益的高与低。

“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故事中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汇。尽管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世界第二了,但投资还是十分重要。以前是靠投资规模和速度,现在开始转向寻求投资质量和效益;从前主要是国内投资,这几年开始全球布局了,”加拿大籍投资人弗兰克·武也持类似观点。

应该说,中国政府对于投资夯实中国经济基础,提供长期增长动力的重要意义有深刻认识。本届政府执政以来,一直把如何化解短期融资长期投资的期限错配风险,如何提高投融资效率,如何激发民资投资积极性等诸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创新投融资机制,在更多领域向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与其他简政放权措施形成组合拳”——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释放出的讯息很明确:中国投资并不完全是钱的问题,而更多是转向创新运作机制,构建制度环境

本次会议再次提到了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侧重。其实,自2013 年以来,在水电、核电、电信、铁路,能源和内河航运等关乎国计民生,同时又与实体经济密切相连的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创新已经成为“热词”。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政府和社会资本正在寻求合力。

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刊登的一篇伊恩·米尔斯撰写的文章说:“中国的项目融资逐渐引入某种形式的市场参与。这将会改善资本配置的总体质量。”

有海外观察人士指出,中国投资之变的背后,正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经济增长质量的改进中,资本效率是其中的“枢纽变量”。

在这种转变发生的同时,中国投资近年来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从政府推动成立的金砖银行、亚投行等大型开发类金融机构,到包括大量民营企业在内的海外投资项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资本版图中一个世界级角色。

更重要的是,中国投资“走出去”的过程中,把创新机制的内部基因同样带到了海外。比如,有些分析人士就注意到,尽管在亚投行启始阶段,中国资本占较大比例,但其框架设计非常开放,为其他国家的资金进入预留了充足空间。中国并不求“一家独大”。

英国《金融时报》刊文说:“中国过去一直是外国直接投资青睐的目的地,然而中国自己的对外投资很快将超过其吸引的外资。这对中国和世界都是好事。在全球资本流向的变化中,中国的对外投资既能造福其他国家,也有助于实现其自身经济目标。”

无独有偶的是,11 月11 日,德意志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表示,未来中国的角色将由“世界工厂”向“世界投资人”转换,其背后的驱动力,则为中国庞大且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

德银表示,目前中国的国内投资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对外投资,但随着投资速度放缓,中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面临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这将使得未来中国从“输出产品”向“输出资本”转变,并通过对外投资来解决巨额经常账户盈余问题。

德银进一步分析称,中国占全球投资份额的不断攀升,并非是由于吸纳了大量的全球资本,而是源自庞大的国内储蓄支持。这就是中国在维持高投资率的同时,仍然能够保持经常账户盈余和资本输出的原因。并且,人民币升值不但不能够纠正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反而会加剧这一现象。

此外,德银还认为,下一轮经济扩张的态势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如何吸收来自中国的巨额经常账户余额。而即使全球各主要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中国如此大规模的资本外流也将在全球范围内压低资本的长期成本。

一位政策性银行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压低资金长期成本)对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开发有益,因为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周期往往很长,资金长期成本深刻影响各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热情。事实上,中国近期正在加速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经合组织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的成立与落地,在帮助提升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缓解中国产能过剩的压力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据亚洲开发银行此前预测,截至2020 年,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约为8 万亿美元,需求空间巨大。

而在中国输出的资本盛宴中,赢家并不仅仅只是中国,亦非仅限于亚洲。德银预测,期待复制“东亚模式”的印度可能成为中国资本时代的受益方。不过受限于其经济体量,印度不大可能承接大量中国的过剩储蓄;其他发展中国家虽然迫切需要基础设施上的投资,但亦需谨慎考虑其机构办事效率和能力的局限性。相比之下,美国可能成为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因为美国的经济体量足够承接中国资本,且数据显示当地基础设施亟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