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4找准定位促国产“逆袭”机遇

  • 投稿我是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744次
  • 评分4
  • 68
  • 0

孔祥战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博士

机器人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业机器人,国外从60 年代就开始起步,已经形成了寡头公司,竞争力很强,全球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绝大部分被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四家机器人公司垄断,汽车行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第一行业;另一类是服务机器人,自从去年Google 收购了8 家服务机器人公司之后,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大风”刮了起来,各种机构、科技大佬均预测Personal Robot 时代来临,人类社会很快由PC 时代进入PR 时代。目前,机器人行业的市场现状是针对于工业机器人,国内公司远远落后于国外公司,个别细分领域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例如移动AGV。对于服务机器人,大市场还未启动,国内国外基本在一条起跑线上。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近几年迅速扩大。由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已经饱和,而恰恰中国的市场拯救了国外工业机器人公司。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十年以内也会处于饱和状态。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国内机器人企业,例如浙江省的“机器人换人计划”。各种机器人产业园和公司如雨后春笋,据统计,仅今年新成立的与机器人相关的公司就有600 多家。但是,绝大多数公司都还处于“烧钱”阶段。达意隆把机器人产品应用到食品、饮料、日化等行业的案例属于工业机器人在细分领域的行业应用。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商业启迪。

国内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与国外的竞争,只有两个可能“逆袭”国外巨头公司的机会。一是与达意隆一样,在细分行业领域内做机器人的集成应用。细分领域的特点是各行业都有所不同,国外巨头的通用性产品无法达到这样的“窄缝”市场。处于这个细分领域的机器人企业必须非常了解此行业,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实现快速盈利。熟悉行业市场、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良好的售后服务,可以与国外机器人公司展开竞争,在积累了一定技术和资金之后,再向机器人的产业链上游延伸,可能会出现“一群蚂蚁吃大象”的景象。另一个机会是资金雄厚的上市公司可采用收购国外机器人技术相对成熟的二流公司。国外有的机器人公司,技术成熟,但由于市场原因,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收购这类公司之后,走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老路,再利用熟悉的国内市场,即可与国外的工业机器人巨头们展开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