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君、B君和C君的创业故事

  • 投稿ze r
  • 更新时间2015-10-07
  • 阅读量733次
  • 评分4
  • 52
  • 0

撰文/ 张成

张成,创客,产品及市场分析师。在CAD 和PLM领域有近7 年工作经验,并对IOT、机器视觉及VR 行业有强烈的兴趣爱好。毕业后一直供职于某PLM 公司,业余时间创立3D 打印机公司, 并致力于DIY 三维重构软件。作为开源软件和硬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一直积极参加建设当地创客空间的活动。(zebrajack@163.com,微信:Zebrajack)

在寻找技术合伙人的路上,笔者发现上海的选择特别少。因此,在2015 年8 月的下旬,笔者辗转来到了杭州。

在拜访过余杭的梦想小镇后的某天晚间,B 君邀请笔者在附近小聚。B 君刚加入阿里巴巴一年多,他带来了之前兼职创业的合作伙伴。饭局一开始,B 君就兴奋地告知他要离职创业了。之后整个饭局俨然成了一个Q&A 的环节,我们探讨了很多初创公司的问题:关于团队、关于股权、关于协作……他们这群小伙伴都是80 尾巴上的活力青年,而这让人到中年80 头上的笔者羡慕不已得。虽然自认为还是个nobody,但笔者依然兴趣盎然地拿自己的经历剖析,希望他们引以为戒。

夜间回到酒店,伴着淅淅沥沥的雨,笔者的思绪依然在这群家伙身上,牵引着想起来A 君和C 君。所以决定就索性写一写A 君、B 君、C 君和创业这件事之间的故事吧。

初识A、B、C 君:乖张的极客, 咆哮的领导,坚毅的好青年

事情的起因在4 年半前,笔者兼职设计一款软件,急需要程序员合作。于是央求在上海某知名理工高校的师弟,在学校的BBS 上发帖。于是,某天收到A 君发来的短信,当时比较疑惑其机械专业的教育背景能否承担起coding 的任务。

这之后,终于在某咖啡厅见到了A 君,梳着韩范的头发,摆弄着各类电子产品,把他做过的事情以及他想做的事情,与笔者娓娓道来。

A 君是个蛮灵光的小伙子,平常兼职做些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买更新一代的电子产品。这以后,有感于难得碰到一个对技术敏感度比较好的年轻人,笔者持续地与他建立起了一种朋友关系。

若干个月后,A 君带着他的室友B 君参加了笔者组织的某场聚会。当时笔者的印象当中,B 君是个精神抖擞的家伙,有自己的idea,并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次见到A 君和B 君,是在笔者创立的那家3D 打印机工厂。A 君风轻云淡地聊着打印机,B 君大概看不过去,突然提高声音,对着A 君:“你不要说了,你要明确我们的来意呀。”于是,他对着笔者的另外一个合作伙伴说明:他们想借用一台打印机去学校。

这时笔者更明显地感觉到,B 君是个特别直接的家伙,语气上虽然稍显咄咄逼人,但其直截了当的性格倒是对笔者的胃口。本着一向鼓励年轻人尝试的想法,笔者最终借了一台打印机给他们,这个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再后来,有一天,A 君电话对笔者说,他有个迷茫的同学C 君,希望笔者能帮帮他。天秤座的笔者或许有些天生的亲近人的本领,何况也的确喜欢和弟弟妹妹们分享一些人生经验。某天晚上,笔者和C 君通了电话。

那次电话中,笔者大体得知:A 君和C 君是浙江知名高校的本科同学,毕业后加入上海电气做设计。由于感觉不是他喜欢的工作和生活,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上海回到杭州。目前在某培训机构做老师。当A 君、B 君和C 君都在上海的时候,也是时常坐在一起交流一些东西:B 和C 一直醉心于互联网方向的一些点子,也像模像样地做过一些尝试。

C 君是个非常礼貌客气的青年,“谢谢、对不起”时常挂在嘴边,但是笔者感觉其总隐隐约约地有些不自信的成分在里面。因此再回到杭州做老师以后,C 君大抵上是有些迷茫的。

笔者不断强调让他努力认识自己,多做尝试。既然是对互联网感兴趣,笔者分享了一些能想到的可以进入那个圈子的方法。

后来,笔者得知,C 君的确努力去做了,也坦然接受跨行业带来的低工资,并最终进入了游戏行业做产品经理。

A、B 和C 毕业后的抉择:追随初心,转换跑道,不断调整

A 君和B 君的毕业季来临了。

A 君作为一个电子产品的发烧友,一直醉心于找一份软硬结合方向的工作。作为著名高校的机械专业毕业生,去研究所和外企大抵上是常规的道路,而走非常规路就显得不是那么容易。

最终,A 确定签订航天研究所的意向书,虽然当时笔者觉得非常可惜。但是当某天A 君接到电话,通知其到平安科技集团下面的创新实验室进行面试时,事情突然出现了一些转机。因为这个机会就像是为A 君定制的岗位:他将参与到创新实验室的各类软硬结合的项目中。在“悬崖的边缘”,A 君把自己拽了回来。

这让笔者想起了7 年前毕业的自己,同学们都确定工作岗位的时候,笔者依然在坚持拒绝去传统制造业的情形。老天貌似为那种坚持开了几个若隐若现的缝隙。然后我们在拼命地探寻缝隙透出的光。

B 君显然也不想走传统的机械专业的技术路线,虽然他进入了上海通用的最终面试。当B 君带着一点不安向笔者咨询时,笔者很坚定地告诉他:追寻自己的内心要重要过常规道路。因为时代在改变,学什么专业和投身于哪个行业不应该画等号。

B 君显然是希望去互联网行业,他觉得那更符合他奔放的性格。的的确确,他也是积极地把握机会去面试,最终敲定了阿里巴巴。

结果是美好的:A 君和B 君最终都算是如愿以偿,当然,他们也都打破了传统的既定轨道,”follow the heart”太难,但牢牢把握还是有希望的。

与此同时,远在杭州的C 君也在不断适应新行业和新岗位。

C 君是个执行力特别强的小伙子,最让笔者佩服的便是:他是个特别有决断力的男生。毅然决然地辞掉不喜欢的工作,毅然决然拿着微薄的薪水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

“假如你不知道你喜欢啥,那你就努力去找,努力去尝试。直到你找到为止”。这句鸡汤大家都听过。但是说起来简单,却不是每个人都能那么心安理得地去执行。

此外,一直让笔者好奇的是,C 君有个特别的爱好:布袋戏——一种用闽南语唱的地方戏,类似于皮影,但用的是布做的人偶。

C 君的谦谦君子做派是让人愉悦得,是个非常实在的合作伙伴。但我总是担心他不太适应激烈地对抗。而对于未来,下定决心要创业的他们来说,争论或者争吵是无论如何不可避免得。

A 君、B 君和C 君,奔向创业路:技术和管理?初现领导力,忠诚的小伙伴

A 君去了深圳,待在创新实验室的他,拿着他们同年级最高待遇如鱼得水。于他而言,最让人信服的便是:可以申请经费购买市面上的各种新鲜玩意。

每每与他通电话时,他总在实验室加班加点。虽说创新实验室并没有明确的KPI,但是他的确在人力紧缺的情况下努力完成了一个个项目:基于蓝牙的移动办公、导览机器人……忙得不亦乐乎。每次笔者有机会飞到深圳时,他的体重都暴增得吓倒我——这大抵是长期坐办公室的结果吧。

我和A 君一起把玩无人机的时候,他表示想在一两年内离开公司,出来做自己喜欢的小玩意,或者挪个窝。或许是因为做了一年多的技术的倦态期,他表示并不想太深入技术,做个leader 是更符合他的口味。

这番话其实让笔者心生疑惑。笔者突然想起了A 君和B 君在学校时,B 君说他是少有的能同A 君搭伙的同学,其他的同学大抵是对他乖张的性格迷惑不解。

事实上,A 君和B 君,貌似是个奇妙的组合,B 君大声揶揄A 君的奇怪行径时,A 君大抵上是能够消化得了的。而在辩论和争吵上,A 君也常常是处于下风。与此同时,B君常常被A 君的极客范吸引着,A 君并不乐意在表面上彰显其性格,但身上散发出的极客范又不得不让人佩服——虽然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嚣张范,但是若有若无的自负也并不是让人那么容易亲近,因此,B 君还得承受住A 君那种若有若无的高冷……就这么着,他们做了几年室友。

当时的A 君和B 君,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希望有一天能创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于A 君,这个性格稍显乖张的技术青年,笔者丝毫不怀疑他的技术能力,但是他希望往领导层走的时候,笔者总担心他没有准备好。

A 君是个容易怡然自得地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对于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并不是很擅长。这倒不是说他不容易打交道,但毕竟leader 对social 这件事的定义,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定义。因此笔者一直敦促A 君做出改变,但收效甚微。

转念一想,成年人的性格哪里那么容易改变,但这不代表他的那种性格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leader !作为年长几岁的笔者,也乐于看到希望看到他能够在保持自己特点的同时,能够实现自己的成功。

相对来讲,B 君显然更擅长社交和表现领导力。工作后,笔者也时不时收到他的电话,听到他如何组织六人小组兼职创业,在这个小组里,同城的C 君显然是个不可或缺的小伙伴。这个小组一开始或许没有明确的领导者,直到B 君的领导风范若隐若现地出现了。

笔者喜欢B 君略带火药味的直接,虽然很多人可能会有些不适应,但是B 君能够将阿里巴巴其他部门的4 个小伙子说服,在加上他忠实的小伙伴C 君,共同成立了“六人行”小组——这足以证明B 君初步的领导力。

虽说笔者和C 君在线上交流远远多过线下。但他却是他们仨最勇敢的一位。

虽然表面上C 君谦谦君子的行为有时候让人觉得太拘束。但发自肺腑的暖男性格使得其成为这个团队非常重要的存在。B 君说,C 君总是那位苦了自己也要关心别人的人。

A 君和B 君自然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明朗的性格和才华,但是C 君的“静水流深”同样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力量和价值。

在笔者即将结束这篇文章时,A 君依然在补齐他缺乏的技术知识,带着创业的心态去做项目;B 君和C 君即将离开工作岗位,“六人行”集结号已经吹响,他们将在一个很有趣的领域——网络维权骑士——挥洒他们的青春。

假如用动物来描绘这三位的话,A 君是猫头鹰,有能力但又神秘,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B 君是猎犬,咆哮状可能会吓到你;但总是坚定地会成为一个组织的leader;C 君是绵羊,那种来自高原的羊,可以在陡峭山岩上爬行的羊。

在呼唤创新创业的年代,群雄并起,各路豪杰各显身手。A 君、B 君和C 君就是这个人群中的三个代表。而笔者此时也在这条崎岖的道路上蹒跚前行,谨以此文,与奋斗中的年轻人共勉。

编者按:万众创新,大众创业,首先要解决的当然是技术和市场,但最终决定结果的,依然是人才培养。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赋予更多人创新的能力?哪些人创业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显而易见的一点,创新和创业并不是一回事:也许每个人都能够在本职工作当中进行某种创新,但是,并非擅长创新的人都合适去创业——到今天为止,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所面对的复杂市场环境,创业都不同于创新,仅仅是一个技术活儿,其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加之,创业的团队越来越小,因此其对每一个创业者本身的要求也更加全面:除了醉心技术,还需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非凡的领导能力……且排名不分先后。

我想本文作者一定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撰写了本文。作者的意图无非是说:无论是创业团队的领袖,还是创业团队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都需要在正视创业这件事的凶险之前,先对自身能力做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丰富和完备。而这一过程只能通过不息的“自我修养”——创业者的自我修养——才能实现。( 丁海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