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枝术

  • 投稿郝完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70次
  • 评分4
  • 92
  • 0

陈胜季伟灵

(浙江省青田县瓯南街道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青田323900)

青田县位于浙南山区,瓯江中下游,是个山区农业县,自1981 年以来,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柑橘种植,柑橘面积逐年扩大,截至目前,面积达0.8 万公顷,产量达18万吨,产值达2.7 亿元,已成为我县主导产业,是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但近年来,柑橘疮痂病在柑橘园均有发生,受疮痂病危害后,柑橘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直接影响果农经济效益和柑橘业的发展。

1 柑橘疮痂病病原、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

1.1 病原

柑橘疮痂病是一种真菌病害,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Sphacelo?ma fawcettii Jenkins),有性世代为(Elsinoe fawcettii But et Jenk.)属子囊菌亚门。病菌以菌丝体在患病组织内越冬,其为柑橘痂圆孢分生孢子盘多埋于寄主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密集排列,无色、单孢;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各有或无一个油滴。

1.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潜伏病叶、病枝体内部越冬,翌年春季天气潮湿、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侵害当年嫩叶和新梢、花瓣脱落后病菌即侵害幼果,夏秋新梢、嫩叶受害程度较轻。发生条件与天气因子和组织老熟程度有关。(1)天气因子关系:疮痂病菌发育最适温度18~23℃,当温度上升到28℃以上时就很少发病。在适温范围内,温度对疮痂病的发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青田县春季雨水较多,所以春梢发病比较重。(2)组织老嫩程度关系:疮痂病只侵染幼嫩组织,刚抽出而未展开的嫩叶、嫩梢以及刚谢花的幼果最易受侵害,随着组织不断老熟,抗病能力逐渐增强,组织完全老熟后则不会感病。春梢、晚秋梢抽梢期,如遇连绵阴雨或早晨雾浓露重,该病即流行。夏梢期由于气温较高,一般发病较轻。15 年以上树龄发病较轻,反之较重。

1.3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柑橘的叶片,嫩枝和幼果,嫩枝被害,变短、枝梢弯曲,受害后开始出现油渍状黄色小斑点,后变成蜡黄色,病斑逐渐扩大并木栓化,有明显的凸起。被害叶片病部向一面凸起,另一面凹陷,成漏斗状,严重时叶片扭曲畸形或脱落。花瓣也可发病,发病后很快就凋落。花瓣落后不久幼果随即发病,症状与叶片相似,初生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后形成圆锥形病斑,黄褐色,木栓化。果实表面很快即长出散生或群集的瘤状突起,表面粗糙,发病轻的幼果发育不良,幼果受害果面有黄褐色的隆起小点并木栓化,幼果严重时多会脱落,不脱落的也是果形小,皮厚、味酸甚至畸形。通过发病情况调查看出:温州蜜橘发病中等,瓯柑、椪柑、琯溪红蜜柚轻度发病,本地红柚抗性较强、未发现病菌感染。

2 防治方法

防治重点在保护幼嫩器官,防止病菌侵染。由于该病病菌对温度的要求较低,应在春季温度在15~24℃期间加以防治

2.1 实行严格检疫

柑橘种植新区的疮痂病由苗木传带,所以对外来苗木要实行严格检疫,防止疮痂病菌传入园地。

2.2 清除侵染源

冬季结合修剪和清园,彻底剪除树上残枝,残叶,并清除园内落叶,集中烧毁,喷洒0.5 波美度石硫合剂封园,减少越冬病原。2.3 加强橘园栽培管理合理修剪、整枝,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控制肥水,增施有机肥,培育健壮树势,促使新梢抽发整齐,提高树体抵抗力,减少侵染机会。

2.4 化学防治

以防治幼果疮痂病为重点,于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2 毫米前及谢花2/3 时喷药,每隔7~10 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 次,(1)用0.5%~1% 的波尔多液(硫酸铜0.5,石灰0.5,清水100 的比例为0.5%);(2)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800~1 000 倍液;(3)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4)80%大生M- 45 可湿粉剂500~800 倍液喷雾。(5)77%可杀得600~800 倍液;(6)10% 世高水分散粒剂1 500~2 000 倍液喷雾。

喷药要注意天气变化,灵活掌握用药时间。选无风无雨天喷施,上午露水干后至11 时,下午2 时后喷药,喷药后2 小时内如下雨要及时补喷1 次。喷药要有重点,果园南面的植株、树冠郁闭和常年病情较重的树喷药更要周到,用药量稍大。在做好春季防治的基础上,秋梢如遇连续阴雨天也要注意防病。

(作者联系电话:13957074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