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项目建设凸显临汾市杂粮生产的优势

  • 投稿少女
  • 更新时间2016-06-17
  • 阅读量712次
  • 评分4
  • 46
  • 0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临汾市杂粮生产现状及项目建设在推动产业发展及提质增效方面的明显优势。 
  关键词:杂粮生产;项目建设;优势 
  一、生产发展概况 
  临汾市杂粮种植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有着悠久的历史,豆类、粟类、薯类、麦类、高粱五大类杂粮作物遍布全市17个县(市区),水地、旱地、山区、平川均有种植,春播、复播、套种、间作形式多样。 
  1.种植面积及产量 
  据调查统计,“九十年代”全市年平均种植杂粮102.5万亩,比“八十年代”增长13%,尤其是薯类,由不足10万亩发展到40万亩。1998年杂粮播种面积141.22万亩,总产达2.87亿公斤,单产203公斤,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0年播种面积158万亩,总产2.7亿公斤,面积为历史最高年。之后,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面积逐年下滑,目前杂粮面积保持在85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12750万公斤左右。 
  2.品种改革 
  近几年,为进一步改善杂粮品质,提高种植效益,临汾市从黑龙江、陕西等地的科研院所引进晋豆系列、中黄系列、晋谷系列等豆类、谷类、薯类品种,经过试验、示范、推广,逐步替换了抗病性差、产量低的农家品种,并筛选出大豆品种晋豆24、冀豆130,谷子品种晋谷21,红薯品种徐薯18、济南红,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费乌瑞它等品种,在临汾市大面积种植。 
  3.产区分布 
  以东山区的优质谷子、大豆,西山区的杂豆,高寒山区的马铃薯、荞麦等为优质杂粮生产布局的结构框架已经形成。翼城、浮山、古县、乡宁、安泽的谷子;吉县、乡宁、大宁、永和的杂豆,乡宁、蒲县、隰县的马铃薯,蒲县、吉县、隰县、汾西的燕麦、荞麦,集中体现了杂粮生产种植的区域特色。 
  4.技术更新 
  70年代以前,以平栽、大密度为主要种植模式,并且管理粗放,产品品质差、产量低;80~90年代,技术人员下乡蹲点,搞试验、示范,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生产实践,总结出了适合本市的高产栽培模式;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集成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种植模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谷子生产上,总结推广了“一蓄、二优、三盖、四配、五拌、六适、七管”综合配套绿色谷子高产技术。甘薯生产上推广了轮作倒茬、选用优良脱毒种薯、地膜覆盖、起垄栽培、配方施肥、倒“7”字型栽植、改翻蔓为提蔓、化学调控、综合防治病虫害配套栽培技术;马铃薯生产上推广了选用脱毒良种、适时早播、整薯播种、起垄栽培、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管理、综合防治病虫害实用配套技术,同时还推广了谷子化控间苗技术、双膜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大豆间作油葵高产栽培技术、早熟马铃薯复播绿豆高产栽培技术等十余种高产栽培技术。 
  二、项目建设促进杂粮发展 
  1.“双千创优”工程 
  2000~2004年实施了省级杂粮“双千创优”工程,完成面积15.78万亩,平均亩产186.8公斤,总产2946.9万公斤,亩均纯收入371元,总纯收入5853.9万元,比对照田亩增产量25.11公斤,亩增纯收入50.42元,总增纯收入795.64万元,比项目实施前三年亩增纯收入105.28元,总增纯收入1661.38万元。其中,浮山县实施谷子面积2.06万亩,平均亩产289.8公斤,总产597万公斤,亩均纯收入479.6元,总纯收入988万元。 
  2.杂粮优质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2年在浮山、安泽、古县、翼城等4县23个乡镇206个行政村实施,实施面积7.94万亩,平均亩产谷子325.92公斤,总产2292.25万公斤。亩产值1303.68元,亩纯收入1123.68元,总纯收入8922.02万元。项目区内通过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肥料、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喷肥”的五“统一”管理模式,生产效益显著。项目的有效实施,辐射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大面积生产。 
  3.杂粮振兴工程 
  依据山西省2012年省厅关于杂粮产业振兴的文件精神,2013年3月,临汾市制定了临汾市杂粮产业2013-2015年规划。并以市政府文件出台了振兴杂粮产业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把振兴杂粮产业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了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引进新优品种搞试验、示范,建立高产创建示范区。示范区内优种全部免费发放到户。采用“生熟混拌”机械播种,熟种自己处理。生种全部采用晋谷21、晋谷40。2015年据农业部门统计,实施面积105.05万亩,比上年增6.2万亩,平均亩产183.85公斤,总产19396.17万公斤。 
  4.部、省级高产创建项目 
  2013~2015年,在洪洞县实施了部级大豆高产创建项目,涉及大槐树、辛村、曲亭、刘家垣等4个乡镇16个村3458农户,创建面积11280亩。项目区内主推晋豆36、晋豆37、中黄36等品种,其中“晋豆37”和“晋豆36”推广面积达到了80%以上。在项目区实施了统一整地播种、统一浇水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喷施微肥、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服务。测产结果平均亩产量169.5公斤,东义村1026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84.1公斤,并在东舜农业发展公司11.5亩核心示范田中。测得了亩产232.6公斤的高产量。 
  2015年,省级高产创建在翼城县、洪洞县、吉县三县开展,涉及谷子、大豆、杂豆三种作物,面积0.9万亩.平均亩产176.22公斤,总产158.6万公斤。项目区内应用了优种推广、配方施肥、统一化学除草、统一病虫草防治等技术措施.在大旱之年仍取得了高产。 
  通过重点项目带动,使得杂粮在品种更新、新技术应用及高产高效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今后还要继续依托重点项目,盘活现有资源,以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杂粮产业,并巩固和扩大成果,提升临汾市杂粮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