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听课制:课堂教学交流的平台

  • 投稿城市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07次
  • 评分4
  • 78
  • 0

江苏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225000) 范艳云

扭转课堂教学交流被动低效的局面,一直是我们思考与探索的课题。前不久,我拜读了周彬教授的《邀请听课制:对公开课的批判与重构》一文,颇有感触。

文章这样描述“邀请听课制”:“邀请听课制是让学校一级及一级以下级别的教师,在学期内必须邀请一定数量的同事去听自己的课,至于什么时候去听,以及去听什么内容,听完后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均由教师自己安排的教学交流制度。对一级及一级以下级别的教师,我们只考查教师是否邀请到一定数量的同事就可以了。学校的高级教师,他们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为一级及一级以下级别的教师开设示范课;二是接受一级及一级以下级别教师的邀请。”

邀请听课制是在分析了目前课堂教学交流存在的种种弊端后产生的一种教学交流制度。它比较注重教师主体的感受,从教师的心理安全和心理需求出发,让主体主动邀请和征求意见,努力降低他人批评带来的不悦程度,提高对他人的评判意见的接受程度,从而恢复并激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交流中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充分调动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这就是邀请听课制的理论基础。虽然这是中学尝试推广的一种课堂教学交流机制,但我觉得在小学也同样适用。邀请听课制是一种开放的教学交流机制,有利于激发教师课堂教学交流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交流的针对性,有利于教师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教师对自我专业成长的关注与投入。

一、回首困境中的公开课

公开课是教师锻炼提高、展示自我、走向成功的舞台,是名家名师传播新思想,推广新理念,倡导新做法的礼堂,是教师不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广泛交流的平台。校内的公开课是教科研的主要内容。然而面对公开课,教师们多了几分谦让与退却,功利意识重了些,科研意识淡了些,有名有利才上,没名没利就让。

尽管开学初,在学校制度的约束下,每人都拟定了公开课的时间、内容,学校甚至颇费脑筋地将教师上课与交流的情况纳入考核规则,可是执行时教师们还是一拖再拖,学期结束也就不了了之了,到头来还是把计划束之高阁。很多时候,每学期的公开课就是教研组组长的独角戏,其他成员上课来听听,评课时唱几句赞歌就草草收场,或者干脆借故有课不参与评课,收不到实效。尽管学校不断地出台新政策,仍有一部分人不愿上,除非有利可图。每学期的公开课成了教师们心头卸载不了的负担,几乎没有课堂教学交流。

校内公开课,一种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研讨的课堂,本应人人推崇,个个参与,出现热烈研讨的场景,为何落得门可罗雀,了无生机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思想认识的错误。从上课者的角度来讲,公开课,是个人能力水平的展示平台,老教师觉得自己观念落后,不如年轻人;而青年教师则缺少勇气,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怕被人笑话而不愿上公开课。学校虽然没有评比的规定,但是只要出手,不比也会有高低,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与其这样,不如闭门谢客,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死水般的教学状态。前不久,一位教师和我交谈时说,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已经准备了好多天,她认为这是个人能力的展示时机,不能让别人看不起。不难看出,极端错误的思想大大影响了教师们的兴致与热情。学校硬性规定每个教师都要上公开课,其实是为大家提供了研究的平台,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案例,目的在于共同提高,共同创新,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素质,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从听课者的角度来讲,听课就要评课,评课只能说好话,不能说坏话,如果说坏话会伤害上课者,使别人心中不悦,所以为了照顾上课者的面子,就蜻蜓点水地说一两句话。再说,评不好,也会被人笑话的,只要完成学校的听课任务就行了。因此,众多教师的听课记录表都填得很生硬。听课记录写得满满的,表明教师们对别人的课还是挺感兴趣的,听课时比较投入,但是听课评价部分写得很少,表明这个地方不好写,偶尔有两句也是干巴巴的表扬之词。

其次,上公开课负担重,工作量大。现在学校教导处规定每人每学期必须给教研组上一节公开课,教科室也要围绕教研主题上一节公开课,此外还有各个年龄段的赛课,各级各类的赛课……总之,令人应接不暇。现代的公开课似乎少了课件就不是一节好课,而且很多评价标准也是如此,无论用哪种方法制作课件,绝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工作量很大。教师们除了要忙于教学外,还要应付各类杂七杂八的事,忙得喘不过气来。教师们总感到时间似流水匆匆而过,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忙这些。

再次,考核机制不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并非按其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及德行来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的教师觉得没有必要花精力,马马虎虎能过就可以了,只要学生成绩上去就行了。

总之,很多公开课与开设公开课的初衷是相悖的,很多公开课远远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功效。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去工作,流于形式。

二、邀请听课制的功效

邀请听课制把公开课的大面积展现转变为小范围的教学探索,这能够激发教师极大的热情。在常规公开课上,邀请教学上有造诣的同行一起诊断,可以在融洽的氛围中提高听与评的质量,避免形式化教学探索给教师增加负担,有助于教师把掌握课堂教学技能当成一种职业追求。

1.邀请听课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

邀请听课制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而产生的,不是为了走过场,不是为了博取大家的好评,而是教师日常教学状态的自觉追求。

邀请听课制不仅是对上课教师的一种考核制度,而且也是对听课教师的一种考核制度,少了一分硬性的规定,多了一分人文气息和开放性,使教师在情感上更具主动性,在课程内容上更具针对性,在活动安排上更具自主性。因此,从上课者的角度来讲,为了提高课堂的功效和可听的价值,认真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既然邀请别人来传经送宝,自然会真心接受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不会有不悦的感觉。从听课者的角度来讲,作为被邀请的人,心理上感觉被尊重,水平上感觉良好,关系上感觉亲近,有被承认之感,评课时绝不会敷衍几句,会以一颗热情的心去关注,点点滴滴,有理有据,视角独特,锦上添花。

但凡外出上课或有人来校听课,我们都会比较重视,在正式展示之前,总要适当地试上,不断修改设计方案,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每次都希望多些人去听;认真研读教材,查阅资料,拓宽思路,教案设计努力体现新理念。其实,这个过程已经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以一颗诚恳的心聆听别人的建议,希望别人多提存在的问题,或改进的措施,哪怕是芝麻粒大的,也对自己有用。几个回合后,在不断被修改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上课教师对别人意见的悦纳程度。如果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也能以这样的心态去对待,何愁自己不提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是我上《狐假虎威》、《月光启蒙》和《儿歌伴我成长》这三节课,因为要邀请别人听课,因此我格外重视。其中一位听课者两次被我邀请,听课时他记得特别仔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把感想都明确地标注在旁边。评课时,他从课的结构到每句话、每个字、每个音、每个动作都作了评析。另外一位听课者,因为第一次未能参与,第二次听课后,他主动找我评讲,足足有两节课的时间,提供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提供了改进方法,帮我查找了相关案例,说真的,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教学问题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能够使教师的知识视野逐渐扩大,能够使教师积累大量的课堂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邀请听课制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摆脱了单一的现状,使单一的思维变成多元并存的格局,使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当创造性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内在追求时,我们才能逐渐体会教学的乐趣。

2.促进学科间的融合

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如英语、音乐、美术等,能打破长期以来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的研讨方式,跨越年级和学科的界限,促进人际交往。真诚的互动,使人与人之间更融洽,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更有效。

无论解决什么问题,最根本的还是看教师是否主动。源自主动的行为才能倾注精力,才是最有效的。一旦有了主动性,那就意味着工作效率会有相应的提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坚持听课,是学习别人,提高自己的好方法。互相听课,课后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听课应当是教师自觉主动的行为。“喜爱被人听课”和“喜爱听课”是最高的上课与听课效率,“渴求被人听课”和“渴求听课”是上课与听课的最高境界。邀请听课制从思想根源上调动教师课堂教学交流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我们企盼在这种新的教学交流方式中,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状态中,体验教师的智慧,并通过真诚的评课提炼课堂教学智慧,给上课者与听课者最大的教益。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