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技工院校的古诗词鉴赏教学

  • 投稿抓老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815次
  • 评分4
  • 92
  • 0

文/曲列波

摘要:古诗词鉴赏是技工院校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技校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及人文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因此,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技工院校古诗词鉴赏教学

古诗词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永不消退的烙印。2014年9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考察北师大时,对把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现象,毫不掩饰地表示“很不赞成”。他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当前技工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正处于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古诗词鉴赏教学也越来越得不到重视。但从对笔者所在学院在校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95%以上的学生能背诵4~5首唐诗或宋词,80%以上的学生对古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教师系统地讲授古诗词鉴赏的相关知识。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时,加强对技校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古诗词的学习本身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目前,技校学生学习古诗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传统文化积淀浅,许多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山区,在小学、初中均未接受完整、系统、正规的文化素质教育,这导致他们虽然能背诵几首唐诗、宋词,但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因此,笔者为了使学生大量地积累、掌握古诗词,首先利用早读与晚自习时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对学生不能理解的词义、句义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慢慢体会古诗词的平仄、对仗规律。同时,为了不使学生对诵读产生厌烦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例如,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等,让学生从诵读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营养,让学生跨越时空,在精神上与古代先贤展开“对话”,陶冶情操。

二、讲解背景,理解真意

古诗词本身是极简约、概括的,这往往让生活在当代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对诗句、词义死记硬背,学生就很难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因此,对古诗词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进行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对相关的历史有更为准确地把握,才能真正体会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例如,唐代诗人张籍的《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许多学生都误将它当做一首情诗。通过对时代背景的介绍,我们知道此诗的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藩镇势力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张籍是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割裂的,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内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这样,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自然就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

三、改进教学,引导探究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着特有的抽象美、意境美、建筑美,短短几个字,无声胜有声,尽在不言中。但在传统的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逐字逐句地细细咀嚼,对学生强行灌输,这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禁锢了学生的心灵与思维,也使学生丧失了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进,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自主开展探究活动,从中体会古诗词的美好意境。例如,学习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融景于情,情景相生,将离人对情人的情感写得淋漓尽致,情景真切,婉恻动人,展现了深邃的艺术美感。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词人”进入词人的意境,学生根据点拨,展开想象力,充分体会在冷落的秋景之下,作者难以割舍的离情。这美妙的想象融入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当代的学生也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指出此情此景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与个人原因的,特别是与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直接的原因,作者正是由于屡次落第,才以词抒情,抒发自己的悲观、失望之情,而这是我们要摒弃的。

总之,在技工院校大力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加强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