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

  • 投稿你的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675次
  • 评分4
  • 56
  • 0

文/戚一冬

摘 要:本文以浙江职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以职业成长发展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根据,以教学过程为基本,紧紧围绕浙江中职教育实际情况,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职德育教育。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职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

一、背景

浙江省中职教育正在经历一场跨越式的重大改革,改革中最大的障碍,即从以往重视数量上的扩张转变为质量和内涵的亟待提高。浙江省中职教育近年来急速发展,在学生人数和教育资源得到不断扩充的同时,面向社会输出职业人才的质量也正经受着时间的考验。从中职学校走出的每一名学生,是否可以胜任职业领域范围内的工作,是否有驾驭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否可以出色地扮演其在社会中的角色?这需要中职德育教育作为引领,有机地和专业教育相契合,不断改革和创新中职德育教育模式。

二、德育现状问题分析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出现了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校培养的学生职业定位的准确性以及中职教育学生特殊性的定位与德育课程普适性之间的矛盾。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德育课程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往往流于形式,成为泛泛之谈。以餐旅专业学生德育教育课程为例,调研发现,学生对通过德育课程后的预期工作岗位的道德行为规范不清晰。而中职餐旅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服务行业,技能的学习与其岗位的职业道德素养明显没有做到两条腿同时走路,职业道德素养被忽视,培养的学生服务意识差,职业素养较低,和社会提供的具体就业岗位的要求有差距。

第二,德育课程设计的内容常年不变,没有紧跟社会职业变化的步伐。学校所使用的德育课程教材基本上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尽管每年也会根据实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但总体来看依然过分追求大同,内容的更新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针对中职教育不同专业的具体适用性较差。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对服装专业的调研发现,德育课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限制,没有紧密联系服装专业学生的职业思想的发展需求。调研发现,服装行业变化非常快,学生的思想也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动而产生快速的变化,然而教学内容却依然老套,更新不足,很难吸引并引导学生取道健康的职业思维路线。纵观历史,越是走在时尚最前沿的专业反而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引领。学校在使用“道德美”这一概念时,往往只偏重于它的道德内容,而忽略它的美学特征。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与普高课程相比较,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教学内容的学术化较为严重,还是按照传统科研型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科逻辑构建知识体系,课程一味强调完整性和知识点的系统性,与社会实践的需求、与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与中职学生具体化教育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与中职教育的宗旨形成了背离关系。

第三,教学的手段和教学的设计都明显存在弹性不足的问题。中职教育存在着专业多的现象,因此教学需要具体详尽,同时要紧密联系实际,讲究从实践中来,也从事件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我们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缺乏以上思想作为指导,总是统一计划进行,具体到某一特殊专业群体的德育教育其课程内容及教学设计通常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德育课中实践教学时所占比例不足,使学生在德育教学课堂中没有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课题组同时发现,教师没有及时紧密地联系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设计案例教学,进而导致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教学和德育案例实践的课时和项目不足,造成了学生所受到的德育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上,很难在体验上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另外,教师习惯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弊端。通过对数控专业的调研,课题组发现,已有的德育课程设置没有与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紧密结合。职业德育教育没有和专业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量课时浪费在传统的德育学科知识上,而将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用来作为具体的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明显不足,没有发挥作为职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思想指挥棒作用,尤其是精神层面和道德层面的引领作用。

传统的德育课堂,缺乏变化的教学设计,缺乏更新的教学内容,势必造成职业德育教育重量不重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有较高素养的产业工人”的职业教育需求。中职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需要以优质的德育课程作为引领,以高质的专业课教学作为积淀,从当前中职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德育课程所遇到的瓶颈式困境来看,大而全的课程目标、没有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和缺乏互动式的案例教学分析是直接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此中职德育课程急需改革。

三、改变当前德育困境的对策

如何解决当前中职德育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摆在诸多德育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多次的调研和尝试,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从教师的传统观念改起。传统的德育教学课题为老师讲学生听,尽管教师不能完全摒弃这种教授方式,但应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打造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交流沟通、主动发现问题、能够自我带入案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教学环境?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满足各种专业学生去适应具体特定工作环境的需求,开拓教学课程空间,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帮助学生有效地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学习内容,最终满足中职学生健康全面且不乏个性的发展需求,是中职德育课课改所面临的重要挑战。纵观教学心理研究史,无外乎要从学生的特定时期的心理发展规律入手,从学生的现阶段的生活、专业学习的独特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引导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不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原来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其次,德育课题组教师之间要紧密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中职德育课改对教师备课要求不断提高,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备课最重要的不是备内容,而是备学生(专业差异大)、备方法、备重点与难点,围绕学生来备课。因为中职学生专业差异大,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他们面临的困惑或者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往往会迥然不同。这就需要备课教师通过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拓展思维,解决突出的实际问题,同时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就给教师的教学备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更需要教师之间互助合作,从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案例取材等方面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备课内容。一般情况,备课组需定期举行教学探索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提出不同的看法,集思广益,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教案”。同时,教师应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注重引导课题,调动学生搜集与课题相关信息的积极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重营造平等对话的空间,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以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需求,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要适当引导,不要强势说服,也不要激化讨论,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

最后,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要打破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要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要评价手段要多样化,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尊重每一位同学的个性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对学生进行跟踪式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着重考查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处理解决自身发展和职业技能中所遇到的困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价值观,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在大方面求同的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表现,或许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尽相同,但若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上是积极向上的,也应对学生的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肯定和尊重,注重鼓励和引导,注重考查中职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考查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全面的评价参照信息。评价的形式同样需要多样化,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自评,协助学生做好自我教育和反思总结,注重引导、启发,真正把德育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在上述广泛的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课题组确立的中职教育德育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纵深全面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为目标,调整思路,以德育教育纵向贯穿整个专业技术教育为主线,以促进中职教育更好更快发展为方向,推陈出新,建立一个与时俱进、有地域特色、不断创新、重质重量,满足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中职人才的中职教育德育课程新体系。最后,课题组拟对德育课堂教学改革具体践行过程中,尝试建立以市场为指引、以素质教育为基本要求、以实践为突出的课程形式,将德育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精细化匹配,并且使教学内容更具活力和实践指导性,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新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于志晶,程江平.荣国丞浙江中职课改:省域推动的实践逻[J]职业技术教育,2014(30).

[2]王婷.打破千人一面教育顽疾[N].浙江日报,2014-11-13.

[3]关晶.新背景下中职教育怎么办——基于浙江中职课改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5(10).

(作者单位:绍兴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