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国际合作的现状与启示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1-20
  • 阅读量200次
  • 评分0
  • 0
  • 0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国际竞争的第一资源,国际先进水准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保持国际竞争的优势。随着教育国际合作的深化,关于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研究层出不穷,在中等职业教育涌现出不少国际合作项目。然而,对于中职层面国际合作的现状及今后发展路径等的研究却十分匮乏,也鲜有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利益相关方开展调查的研究。本文以中职国际合作较为活跃的广州地区为例,探讨中职教育的国际合作状况,总结经验,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若干建议。


  教育国际合作根据实施主体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主导的国际项目,还有以学校自发组织的合作办学或专业合作,以及国际友好机构或中介公司等民间负责实施的课程或考证项目等。根据目前广州市中职教育国际合作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三种类型都涉及。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1.管理人员。合作项目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参加问卷及访谈调查共22人。


  2.学生。参加广州市中职学校国际合作项目的在校学生及毕业生,收到225份有效问卷。学生所学的专业有商务英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软件开发与测试、计算机专业。


  3.教师。参与国际合作教学工作的教师,收到66份有效问卷。


  (二)调查内容


  1.学校开展国际合作的意义、来源、管理、合作形式、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培养模式。


  2.学生对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的目的、对合作项目的认识、选择国际合作项目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课程教材教学和师资情况的看法。


  3.教师对国际合作项目的评价及在项目中的收获、国际合作对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影响、师资培训情况。


  (三)调查方法


  先采用问卷星平台向调查对象发布电子问卷,然后在问卷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焦点小组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一)管理人员调查结果与分析


  1.项目来源。学校主要通过政府或是自主寻找合作伙伴的方式与外方建立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主动走出去寻找合作交流机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趋于明显。


  2.项目管理。学校的发展规划中都列入了国际合作项目的专项规划,有的学校还把该项工作列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的指标,显示了学校重视程度高。大部分中职学校设立了国际合作的组织机构,分别命名为培训科、国际部、英语培训中心等,有的则由专业教学部管理。大部分学校配备了2~3名专职人员,并表示有较充足的专项经费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3.合作形式。国际合作主要是立足本土,引进具有成熟资源又便于双方互相认证的项目,如合作办学项目、教师境外培訓、师生互访、教师科研合作、聘请外教、学分互认、课程嵌入。而要在境外开展、输出我方资源的项目目前比较缺乏,如招收短期留学生(培训生)、招收攻读学历留学生、境外办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生海外实习、与国外企业深度合作等国际合作形式。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4.影响因素。从学校层面而言,对国际合作影响最为显著的是领导观念、政策法规和政府支持力,可见中职学校国际合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要有法有策可依,与学校领导层的认识、思路和理念有紧密关系。其次,管理机制、监督机制、学校所处地区、学校自身发展水平、工作人员能力、师资队伍、生源情况也对国际合作有一定影响。影响较小的是工作经费和学校专业结构。


  5.培养模式。合作项目中既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开展学历教育的国际合作项目占了近七成,其培养模式主要包括“3+0”(3年在国内学习)、“2+1”(2年在国内学习后,在境外再学习1年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和“2+1+1”(在“2+1”的基础上,在国外完成1年的专科层次学习)。三种模式当中,“3+0”模式最多,占32.89%,选择该模式的学生三年全部在国内学习,依托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际职业教育理论、国际标准以及教学资源,学生没有境外学习、实习、就业的机会。“2+1”模式较少,约占15%。“2+1+1”模式占近两成,是在完成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后,获得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学历的途径,满足了学生升学要求。非学历教育的项目占三成多,如学校与外资企业或机构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标准与证书引进、师资交流等。


  (二)学生调研结果及分析


  1.国际合作项目的认识。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体现了国际化的特征,包括:部分课程聘请了国外教师上课、开设了国际化课程、有专门负责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部门、组织学生出国留学或参与国外考察与交流。但在介绍学科的国际前沿知识、发布各类国际交流信息、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或讲座等国际交流活动方面开展得相对少,学生期望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丰富。


  2.参加合作项目的目的。超过四成学生参加国际合作项目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可以出国、获得学历(学位)。调查显示升学、就业、开拓国际视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学生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的主要目的。


  3.选择合作项目的决定因素。学生在选择国际项目时,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可否提供出国机会,其后依次是学生的兴趣、能否在外国企业实习、就业前景,而外方学校所在的国家、是否获得国内外的职业资格证书、师资队伍素质、学费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可见学生选择项目目标较明确,最注重考虑的是符合自身的兴趣以及获得到境外学习和实习的机会,对于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期待。而通常认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学费和国别,反而不是学生考虑的首要问题,这有可能是由于目前广州中职国际合作方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且费用相对于普通教育较低,对就读国际合作项目的学生家庭而言负担不大。


  4.对课程教材及师资的评价。调研显示,国际合作项目专业课的教材中,国内教材占比高达71.11%,国外学校引进的原版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的译本合计占比仅28.89%。学生可能不了解国内外教师共同开发建设了一些课程标准、课程和教材,而将国内出版的教材统一认定为国内教材。外方教师讲授的主要是外语课,专业课、文化课、实践课偏少,尤其是实践课,不足20%,外方教师尚未承担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尚未充分发挥骨干作用。调研结果还显示,学生对中外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良好,无显著差异,对于学校国际合作项目的师资质量总体比较满意,对外方师资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满意及满意占比达65.78%,对中方师资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满意及满意占比达61.78%。


  (三)教师调研情况


  1.对合作项目的评价。超过半数教师接受过国际合作项目管理或教学方面相关培训,大部分教师认为中外教师团队能够培养出国际化人才,但仍然有三成多教师由于中职生源质量较差、缺乏教师激励措施等原因信心不足,认为国际项目收效不显著。


  2.国内教师的收获。教师在访谈中表示,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学习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了学校知名度、引进了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提升了师资队伍素质,同时,通过合作项目获得经济效益显然不是合作的初衷。


  3.对外方教师的评价。八成的合作项目派出了外方教师任教,外方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了中方教师的认可,对其认可度依次是其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外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产生了正面的同行影响。


  4.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需要国际合作的双方或多方以课程作为重要载体,共同依据国际人才要求,制定课程标准,依据标准编写教材等教学资源,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课程实施。教师们表示,学校与合作方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部分合作项目按照国际水平的标准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等方面的国际化。近七成的课程与合作方共同编制了课程标准,但国际化的课程标准尚未充分落实到教材等教学资源编制中。


  5.师资培训。教师参加培训的方式主要是境外交流学习,以3个月以下的短期培训为主,有的学校受政策和规定的约束,近3年没有安排教师境外培训交流。


  三、优势、问题与建议


  综合分析对中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总体而言,三个利益相关方对国际合作工作较为满意,中职教育合作有较为显著的特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


  1.满意度较高。如图1所示,学校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后,引进了国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学习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提升了学校知名度,促进了学生成长。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国际教育服务,如图2所示,他们对中外师资水平、教学服务、专业能力提升、整体学习成效以及实践学习环境的满意度在六成左右。教师在经历过国际合作项目的教学后,对目前中职国际合作工作的现状满意度较高,也在六成以上,如图3所示,对学校的重视程度持肯定态度,大多数教师认为国际合作的前景好,有信心能够培养出国际化的技能型人才。


  2.特色鲜明


  目前,广州市共有13个学校及机构开展了21个国际合作项目,涉及的专业大类主要有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加工制造、旅游服务、财经商贸,合作的国家和地區包括新西兰、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澳门、韩国,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合作办学、标准与证书引进、师资交流。中职学校通常选择本校的龙头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以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形成了以下特色:


  (1)引进技能竞赛,开办国际论坛。通过组织各类国际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平台,提高学校龙头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的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和烹饪专业近年来承办了“国际青年学生烹饪邀请赛”“酒店及餐饮业教育国际论坛”“粤港澳台四地技能节”“博古斯世界烹饪大赛中国区决赛”等,通过国家或地区间的竞赛和学术交流,互相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展示人才培养成果。


  (2)引进优质资源,提升专业内涵。国际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在专业开发和标准建设、学徒制模式的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广州中职学校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借鉴和引入各种优质资源。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在广州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引进了英国伦敦工商联合会(LCCI)的商务英语国际证书,合作十余年,培养了一批受到涉外企业认可的人才。幼儿师范学校与英国凯迪夫公学、德比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图书馆建设、早期教育研讨等活动。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与英国伯明翰学院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开展学校个别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探索,与新西兰商学院、澳门中葡职业学校合作,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与美国中央乔治亚技术学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就专业资格标准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3)引进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能力。国际交流有利于拓宽教师的视野,及时掌握国际上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国际合作为中职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平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等职业教育赢未来”项目“外籍工程师进校园”志愿者,为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的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开展专业培训。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与英国爱丁堡学院开展幼教英语培训项目,学院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前来授课。


  (4)引进留学项目,助力升学就业。留学项目是目前广州中职教育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成为中职学生升学的其中一条路径。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与新西兰北方理工大学开展学分互认、留新就业等学生留学深造项目。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与韩国南首尔等大学进行中本衔接人才培养、与加拿大魁北克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技能人才输出的探索。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与加拿大蒙特利尔英语教育局合作举办中加职业教育国际班,已有两批学员赴加拿大学习深造。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与美国阿肯色理工大学开展“ATU本科国际课程班”项目,对接中职商务英语专业,采用中本连读模式,已有四届学生到美国的合作院校学习。


  (5)输出中华技艺,传播传统文化。在丰富项目引进的同时,广州的中职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力争输出广州的职教品牌。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与广东省侨办共同举办海外华文幼师培训班,东南亚华侨学生在广州学习汉语,提高汉语语言能力,考取普通话证书,学习幼儿师范技能技巧,并感受岭南传统文化,该项目已经帮助许多海外毕业生走上幼师工作岗位。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建立对德厨师培训考试中心,赴德开展厨师培训,还与日本、新加坡、芬兰、葡萄牙等国的教育机构签订烹饪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该校在葡萄牙国家旅游局工作站的项目“中餐烹饪工作室”和“中华茶艺工作室”,积极推动中葡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中餐烹饪与中华茶艺走向世界。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开展岭南传统文化输出,加强广彩、玉雕等技艺的对外传授。


  (二)问题


  但当前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种条件影响,在合作项目质量、师生交流、项目监督管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限制了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进程,存在若干问题:


  1.认可度不高,吸引力不强。由于有些合作项目出现了合作单位认可度低、资金不足、招生困难、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国际合作项目的质量不如人意,未能形成良性循环。根据对教师开展的访谈结果显示,有的国外合作院校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外方学校教育质量不高。资金不足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部分项目合作费用高,在缺少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仅依靠学校自筹或学生缴纳,项目很难持续。另外,对师资尤其是专业教师的投入不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不够。同时,生源素质不尽人意,据调查,任教教师认为生源整体素质一般及比较差的达五成,能达到国际合作项目要求的仅三成。调查还显示,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影响国际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


  2.监督机制缺,质量无保障。大部分学校缺乏国际合作的质量监督机构,导致国际合作项目监督管理弱化,而在区域层面,目前也还缺乏专门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质量评估制度及标准。在国际合作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并引导学校进行制度设计,保证国际合作发展的正确方向。


  3.标准已构建,实施有落差。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基于国际标准制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编制课程。目前广州市的中职国际合作项目重视借鉴国际企业标准及外方职业院校的专业标准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并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然而,尚有大部分合作开发的标准仍未应用到教学中。


  4.互动交流难,师资队伍弱。国际合作当中的师生交流活动能拓宽国际视野,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感受西方教学模式,同时也是使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信自强的教育契机。受教师境外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影响,近年来教师出国学习渠道不畅通,尤其是学校教师境外培训的审批手续繁琐,名额申请有限制。有的学校近3年都没有安排教师和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缺乏对教师的激励措施,国际合作项目缺乏连贯性。调查显示,目前中职教育国际合作缺乏教师境外企业实践、教师合作研究等深层次的交流学习,职业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技术技能教学缺乏高质量的外方教师、专家的指导,学生也缺乏长期持续的互动交流学习,境外学习的机会少。目前尚未开发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


  (三)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需要大量掌握专业技术的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应在政府的引导下,与企业及各类社会机构积极行动配合,完善机制,深入研究,加强监督,切实提高中职教育国际合作的水平。


  1.建立机制,加强监督。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分别制订推进中职教育国际合作的意见和工作方案,设立专项经费,并配置专职人员,统筹开展国际合作工作,以保障国际合作项目顺利开展,使国际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对应地方重点发展产业的需求。同时,借鉴中外关于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乃至于专门的教育国际化评估体系建设及实施的经验和做法,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监督,对当前开展的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优质项目的评审或遴选,并将其作为优秀案例予以宣传推广,提升中职教育国际合作的质量保障。


  2.既引进来,也走出去。开发境外认可的各项职业教育标准不仅是职业学校把握境外人才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规范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参考。根据中职学校专业特点,可重点开发体现本区域重点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或是体现中华传统技艺特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业或专业教学标准,如中华厨艺、陶艺、刺绣等等,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3.搭建平台,多方参与。既然各方对中职教育国际合作的满意度较高,说明有需求、有发展,但在中职学校从事国际合作的人员缺乏交流的机会,难以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和解决招生、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因此,搭建招生、管理、教学等的横向交流平台,能够推动国际合作项目的发展。一是建立市级层面的国际项目招生宣传平台,共享招生信息资源,扩大影响,既方便招生单位统筹,更方便学生选择项目。二是成立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管理人员交流平台,让学校国际项目管理人员在平台上交流项目管理经验,共同提高国际项目管理质量。三是建立教师教学交流平台,让有国际项目学校的相关教师分享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4.深化合作,提高质量。目前中职国际合作项目以留学项目为主,引进外方的国际通用证书、课程、技术的做法也比较多,而深入到境外企业就业、实习实践的项目稀缺,缺乏与境外企业和机构合作、开展国际校企合作的项目。因此,要统筹各方资源,构建政府、院校和企业三者协同互动机制,发挥学校龙头专业的品牌效应,争取国际企业实习就业的“入场券”,以“中国技能”立足于国际产教融合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