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忠义观下良性政治生态的构建及治理

  • 投稿牛正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835次
  • 评分4
  • 29
  • 0

杨 扬1 方 堃2

(1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传统忠义观中的腐朽、狭隘思想易产生人身依附、塌方式腐败和任人唯亲的用人之弊,对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极为不利。借鉴“5×1”系统权变模型,提出应从明确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的目标与价值,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以“三严三实”为核心,从严治党,净化社会风气,建立健康的上下级关系,修复政治生态环境等维度,构建基于正确忠义观的良性政治生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忠义观;人身依附;政治生态;依法用权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39

1 传统忠义观及对当代“官”念的影响

“忠义”是东方儒家文化内核中须臾不可少的内容,与仁、礼、智、信一道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脉络,成为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美德。诚如孙中山所言,“在国家之内,君主尚可不要,忠字不能不要。如果忠字可以不要,试问我们有没有国呢?我们的忠字可不可以用之于国?现在我们还提忠于君,固然不可。说忠于国可否?忠于事又可否?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拿性命去牺牲,亦在所不惜,这便是忠。”显然,孙中山对封建主义的忠君之“忠”是坚决否定的。

中国古代“忠义”的概念具有多维意涵,如偏义复词“忠”、对君主“忠”以及对乡里亲朋等同等级人“义”、偏指“义”等。伴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统治阶级为诠释和维护统治的合法性、正统性,封建政府越来越强调臣民对自己的忠诚,而同等级人之间“义”不再是其重点宣扬的对象。忠诚国家、服务人民、敬畏职责等忠义观中的正能量易被统治阶级利用并转化为愚忠、唯上、狭隘的权力观,这正是官场厚黑学、民间江湖义气得以大行其道的主要诱因。愚忠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的纲常等级观念同源,愚忠是专制社会与儒家糟粕文化相糅合产生的怪胎。忠义观中的负面意涵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尤其体现在政治生态领域。

从理论上说,地方忠实于中央、下属忠实于领导、政府义于社会、官员义于人民应当是中华传统美德在政治哲学及行政伦理层面的价值彰显。但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这些观念也可能被异化,甚至沦为腐败的工具。例如,有的领导干部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大肆鼓吹封建忠义,要求下属盲目服从和听命于自己,抑或通过亲缘关系、政治许愿、利益输送等各种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这种权力的“圈子”一旦形成,某些下级官员为了谋求职务升迁,也会对上级表达忠心,搞关系、找靠山,有的把自己矮化,将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了脑后,甘愿成为上级的家奴。“一人当官鸡犬升天”、“朝中有人好办事”等落后观念在当下仍有市场,权力观、事业观和人情观的扭曲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无疑是官员的行为上的出轨和腐化堕落。可以看出,在一个愚忠、盲从和潜规则盛行的社会里,将很难找到理性和逻辑。只有“上面”的才是正确的,即便有个别清醒之人发出质疑呼声也会被集体打压,湮没在喧嚣的效忠海洋中,愚忠社会的可怕还在于难以产生纠错机制。因此,错误的忠义观不仅严重污染了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还制约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

2 当代官场错误忠义观的表现与危害

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封建等级观念回潮,在领导干部中,腐朽、狭隘的忠义观还存在着、流行着。它带来的危害很大,对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极为不利。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要逐一彻底摒弃。

(1)人身依附。有的党员干部在错误忠义观的误导下不相信党组织的权威,反而依赖上级某个领导人个人构筑起来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式关系网。在不少地方,各种权力关系网、金钱关系网、家族关系网和人情关系网互相交织、盘根错节,人身依附的类型不仅有上下级之间“双向互动”的直线型,也有社会上“相互博弈”的立体型。以周永康案为例,从与其关联的腐败、违纪、违法事实看,这张结构复杂能量巨大的腐败网几乎涵盖了领导秘书关系、上下级关系、官商关系、官黑关系、家庭成员关系、异性关系等多种依附关系,涉及国土、石油、公安、政法等多个系统的众多干部,政治生态遭受严重破坏,值得高度警惕。

(2)塌方式腐败。通常朋友之间讲信义,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无可厚非,但公务人员如果将个人情感和私欲私利渗透到政治判断和行政权力运用过程中,就势必促使官场内部、官商乃至“官匪”(少数腐败官员乐于结交社会不法分子)之间形成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圈子”。在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犯罪案件中,串案、窝案越来越多,关联犯罪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参与串案、窝案的腐败分子中,存在一种较普遍的“圈子”集体安全心理,正是这种“圈子”集体安全心理使得一些领导干部对中央的反腐败决心置若罔闻,顶风作案。也正是在这种“圈子效应”的作用下,违法利益集团和一批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结成一张张利益交易的“网”,互相利用,互相勾结,互相“保护”,导致腐败问题大面积涌现。如金道铭、令政策、杜善学,分属山西省委、政协、政府“三套班子”,他们的集体落马可谓“一窝腐败”。

(3)任人唯亲的用人之弊。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基层政府在干部选拔过程中任人唯亲的不正之风长期存在,既挫伤干部的积极性,也恶化了当地政治生态。有的干部在工作中漠视群众、脱离实际,存在弄虚作假、铺张浪费、以权谋私、骄奢淫逸等突出作风问题,但由于其与上级某领导关系好、走得近或有某种特殊利益关系,不仅没有得到及时惩戒反而带病提拔。对于政治生态建设而言,最大的危害即是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导致出现“干事者不得利、有为者竟无位”的不正常现象。一方面,组织内部普通成员对政治关系和选人用人行为的评价标准严重扭曲,不公平感加剧。腐败行为及其得逞,使人们在大量存在的腐败现实面前产生无能为力的挫败感,以致日渐麻木;另一方面,这种拉帮结伙、请客送礼、行哥们儿义气,“你投我以桃,我报你以李”,更有甚者,拉山头、搞派系,借机铲除异己等歪风邪气肆意泛滥。

3 基于正确忠义观的政治生态优化策略

如图1所示,本文借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5×1”系统权变模型,将传统“忠义观”纳入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管理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结构分系统和环境超系统的系统分析框架,以探寻当前良性政治生态构建与治理路径。第一,明确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的目标与价值。纠正权力私人化、利益部门化的错误倾向,关键是使权力回归公共性和法治化轨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忠于国家、事业和服务人民的正确忠诚观。第二,从技术层面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针对腐败主体由个体向集团化蔓延、窝案串案较严重等问题,要整合腐败治理力量,创新更加有利于协调统一运行的反腐败工作机制,切断腐败利益链和关系网,将涉贪、涉黑、涉色的官场“朋友圈”一网打尽。第三,以“三严三实”为核心,抓好党员干部队伍的管理。党员干部要模范带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守政治底线和党性原则,冲破“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的“三小”包围。第四,净化社会风气。要矫正社会上流行的“有权就任性”、“关系不用过期作废”、“大树底下好乘凉”等不正之风,弘扬公平正义的社会正能量。第五,建立健康的上下级关系。下级应改变对授予权力的上级某个领导感恩戴德的传统“愚忠”思维,树立无愧于组织、岗位和人民的公共伦理精神;上级领导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做到唯贤是举,使选拔出来的干部真正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第六,修复政治生态环境。要持续推进正风反腐,让热衷于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的人断了念头,让那些拉帮结派、四处钻营、八面玲珑的人失去市场。尤其是加强制度化建设,形成正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关勇.传统“忠义”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2 秦翠红.中国古代“忠义”内涵及其演变探析[J].孔子研究,2010(5)

3 彭心安.腐败关系网与“圈子”安全感[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2(4)

4 王俊梅,盖勇.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5 曹雪松.我国腐败治理体系转变发展趋势与动力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

6 范正伟.政治生态如何“山清水秀”[N].人民日报,2015-03-10

(责任编辑 何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