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评价指南”栏目的应用策略

  • 投稿Wall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06次
  • 评分4
  • 65
  • 0

庞四喜1,姜兴明2

(1.江苏省宿豫中学,223800;2.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局教研室,223800)

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编写体系比较新颖,可读性很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其每个章节由“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个板块组成。“自主学习”板块包括“学习目标与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回眸历史”、“评价指南”等栏目;“自我发展”板块包括“历史长河”、“知识海洋”、“继续探究”、“拓展视野”、“走近职业”等栏目。这些栏目中的素材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其中,“评价指南”栏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与思考恰当地自我评价,并通过自我矫正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评价指南”中的习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它们都是围绕重要概念而精心设计的,在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视野,完善认知,提升应变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利用“不完美”的习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善于质疑、敢于辨析、清晰而敏捷的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本意是全面而深刻地评论是非、优劣、对错、得失等,而不是否定一切。实际上,没有批判性思维,就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提出问题是科学发展、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材不是完美的,教材也可能出错。“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向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与教材为敌,去补充与批判教材。”而“评价指南”栏目中的一些习题,便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例如,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细胞增殖》“评价指南”第4题:

下图中,横轴表示细胞周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能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的曲线是这是一道常见题,但此题不够严谨、存在瑕疵。对此,部分教师视而不见。而我在处理该题时,除了告诉学生答案之外,还引导他们分析、评判——

师该题的图有无不妥之处?为什么?

生 应该没问题吧,书上的内容不会错。

生 不知道。

生 纵坐标、横坐标没有标出所表示的含义。

生 横坐标没有表示出单位长度。

生 没有标注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生 间期所占时间太少,与事实不符。(教师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把提出的观点都写黑板上。学生有的翻阅课本,有的小组讨论。几分钟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师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总时间的90 %~95%,分裂期占5%~10%。教材上所给的原图中,间期所占的比例很小,显然是不对的。因此,该题可以怎么完善?

生 间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90%—95%。图中横坐标表示间期的部分应该适当加长,或靠近原点处画成波浪线或断开,以示时间很长。

生(出示图1)有丝分裂一个细胞核中DNA的数量变化曲线,即原题中A选项应该这样改;而原题中B、C、D选项均要进行类似的修正。

这不是小题大做。通过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的分析、评判,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这比得到习题的答案重要得多。

二、利用“没讲透”的习题,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认知

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它只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托,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自然地对部分知识进行补充介绍。而“评价指南”栏目中的一些习题,便是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认知的好素材。

例如,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光合作用》“评价指南”第5题:

用含“C的二氧化碳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行踪,结果发现

(

A.C02一葡萄糖一五碳化合物

B C02一叶绿体一三碳化合物

C.CO2 ATP 糖类

D C02一-碳化合物一糖类

对于此题,部分教师满足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我则进一步,以该题为载体,拓宽学生视野,完善学生认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位素示踪法——

师 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学实验和研究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生物学T作者利用同位素标记化合物,而后追踪该同位索,掌握物质的运行路线和变化规律,发现了许多生化反应的详细过程。例如——

生 “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实验。

师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化学知识:什么是同位素?

生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师 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上占有——

生 同一位置。

师 自然界中碳的同位素有多种,比如1C、“C和1C,它们的原子核中分别有几个质子和中子?

生 12C的原子核中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13C的原子核中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C则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师 不少同学认为,用于示踪的元素一定具有放射性。果真如此吗?

生 应该是的吧?

师 其实,同位素包括稳定性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索。稳定性同位素是指原子核结构稳定,不发生衰变,即没有放射性的同位素,1C、13C、H、15N、180等是稳定性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原子核结构不稳定,会发生衰变的同位素,具有一定的半衰期,14C、32P、35S、131I等属于放射性同位素。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 用于示踪的元素不一定具有放射性。

生 可是没有放射性,如何区别同位素呢?

师 问得好!在实验中若使用稳定性同位素,一般通过测量分子质量或离心技术来区别同位素。鲁宾和卡门就是用稳定性同位素180分别标记H20和C02,以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氧气中O的来源的。

同位素示踪法是教材讲解不深入、学生可能产生疑问或好奇的知识点。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同位素示踪法一定会有一个统一、完整、清晰的认识。这样,在拓宽学生视野、完善学生认知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谦虚好学、刨根问底的优良品质。

三、利用“可变化”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限于篇幅等因素,教材中的知识和问题,往往比较基础,或者只是从单一的角度考查学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知识,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而“评价指南”栏目中的一些习题具有很好的“生长性”,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它们巩固学生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适当的变式辨析,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ATP和酶》“评价指南”第3题:

下表是研究酶特性的实验设计,若根据该设计进行实验,可能的结果是

(

)

A.加入淀粉酶,I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

B加入蔗糖酶,Ⅱ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

C.两只试管中均加入淀粉酶,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n该实验能证明酶具有特异性

该题本身难度不大,直接考查基本知识:加入淀粉酶后I试管中的淀粉发生水解,产生了还原糖,加入蔗糖酶后Ⅱ试管中的蔗糖发生水解,产生了还原糖;但由于没有水浴加热,两只试管都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故该实验不能证明酶的特异性。但是如果满足于此,便错过了它丰富的利用价值。我在教学中便对该题进行了变式辨析——

师 我们知道鉴定淀粉的常用试剂是碘液,鉴定可溶性还原糖一般用斐林试剂。此题是研究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从表中可以看出鉴定试剂选择了斐林试剂,那么,能否选择碘液做鉴定试剂?为什么?

生(多数)能。

生(少数)不能。

师 碘液变蓝能否说明淀粉没有分解?能用碘液检测蔗糖是否分解吗?

(学生小组讨论。)

生 不能依据碘液变蓝得出淀粉没分解的结论,因为可能存在反应不彻底,淀粉有剩余的情况。

生 不能用碘液检测蔗糖是否分解,因为无论蔗糖分解或不分解,滴加碘液后都无明显现象。

生 所以该实验的鉴定试剂不能用碘液。

师 非常好!那么,在探究温度对a-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鉴定试剂选择碘液还是斐林试剂?为什么?

(一开始,学生意见不统一。讨论后,学

生达成共识——)生对于探究温度对a-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不能用斐林试剂做鉴定试剂,只能用碘液鉴定反应物。如果选用斐林试剂鉴定生成物,则必须水浴加热,随着加热的进行,温度必然会改变,而这个实验的温度是预先设置好的,不能随意改变。

师 很好!对于实验中鉴定试剂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过这样处理,学生也一定会对碘液和斐林试剂的性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对鉴定试剂的选择有更灵活的掌握。

四、利用“有内涵”的习题,促进学生全面学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待习题的态度,就是一切按考试要求来,为考试“备战”、“练兵”。但考试要求显然不是教育的全部价值和目标所在,做习题只是一种手段,巩固记忆、加深理解、迁移应用、提高能力和素养等才是更重要的追求。因此,对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开放式交流、辩论,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让学生获得深度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而“评价指南”栏目中的一些习题,便是富有思维含量和讨论空间的好素材。

例如,必修3第五章第一节《人类影响环境》“评价指南”最后一题:

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有人认为梯田是人类战胜自然的奇观,有人认为它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选择不同职业的人群,调查他们对梯田的看法。设计一期社区海报,多角度分析梯田的利弊,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认识。

教学这节内容之前,我就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翻阅教材,搜集课外资料,寻找合适的对象做一些访谈,以了解相关内容和各方观点。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辩论。通过精心的准备和热烈的讨论,话题内容基本涵盖并大大超冉了本节所有重要的知识,学生轻松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通过这样的“辩”和“论”,学生被发动了起来,主动思考,大胆表达,认真聆听,审慎评价,从而获得了深入和谐的发展。

总之,苏教版高中生物教材“评价指南”栏目的中的素材,大多是精心设计的,具有深入挖掘、利用的价值。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013年度第十期立项课题《高中生物新教材栏目应用与开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