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与“情感”出发——《示儿》一课教学处理

  • 投稿test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69次
  • 评分4
  • 73
  • 0

王晓春

(江苏省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226100)

《示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陆游。教学这一首诗时,我依托诗中的意象及诗人的情感,悉心设计、巧妙构思,上出了亮点。

一、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学习状态。好的课堂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课堂的高潮和结局。教学《示儿》一课时,我这样导入:

PPT出示陆游饱经风霜形象的画面:即将燃尽的蜡烛、破旧的病榻、枯瘦的双手、期盼的眼神……一个弥留之际的老翁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着学生的眼球。

几经斟酌,我把这样一幅看似静止却内涵丰富的画面引入课堂,意在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是适切的,学生处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渐渐读懂了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深深的牵挂和担忧。可以说,一幅画牵动了学生的心,使课堂瞬间穿越到了南宋的那个不眠之夜。

二、 教学构思

教学构思是教学活动的蓝图。精妙的教学构思,离不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学情的准确分析,对教学资源的恰当运用。《示儿》一课教学,正体现了这样的教学构思。教学片段如下:

师此时此刻诗人怀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这首诗?请你从文中找出概括这种情感的一个字。

生悲。

师那么诗人为何而悲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700多年前的南宋王朝。

(出示简介当时社会现状的文字、画面。)

生诗人为大好河山不能收复而悲。

生诗人为南宋朝廷不思保国而愁。

生诗人为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悲。

生怪不得诗人曾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以看出,诗人期待了一年又一年。

……

师(小结)陆游一直渴盼南宋军队能统一祖国,可这等、这盼,整整60年。如今,他已到了垂暮之年,北方依然不曾传来好消息,他的心情是何等伤感,何等悲愤!

这一片段教学,体现了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完美结合。古诗《示儿》的诗句浅显易懂,所以,课堂上理解诗意的环节主要以检查预习的方式完成,节约了时间。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介绍诗人的生平和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详细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品读背景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 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精妙的教学语言,可启发智慧、激发情感、引领课堂。《示儿》一课教学中可圈可点的教学语言如下:

导入语:(学生品悟陆游临终遗嘱画面后)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画面中这位700多年前的老人,走进他的绝笔诗。

过渡语:此时的他已达85岁高龄,即将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唯有一件事让他死不瞑目、忧愤至极,这件事就是——

质疑语:就这样,一位怀着满腔爱国热情的老人,带着悲痛,带着期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我们不禁要问:他的遗愿后来实现了吗?南宋收复北方失地,祖国统一了吗?

……

无论是教师预设的语言,还是教学生成的语言,都以启发思维、加深对文本理解感悟为目的,不拖沓、不冗长、不空泛,避免了学生的茫然与厌倦。

四、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适切的预习作业,能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适切的课后作业,能检测课堂教学的成果。

《示儿》一课的预习作业如下:

1.熟读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诗意。

2.借助身边的课外书查阅与古诗相关的资料,包括陆游的经历及成就,还有诗歌创作背景。

这一预习作业的设置,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新课改理念,为课堂上的扎实学习提供了保证。

《示儿》一课的课后作业如下: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读背古诗,并能默写,完成《补充习题》。

2.搜集陆游的其余爱国诗,形成组诗,小组合作读背,再次了解陆游的爱国情操。

3.想象陆游创作《示儿》时的周围环境以及他弥留之际的神情、动作、语言等,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

课后作业体现了分层设计的理念,重在引领学生巩固基础、适度提升,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扎实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