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到“会学”——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 投稿迎风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89次
  • 评分4
  • 16
  • 0

张蕾萍

(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225002)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指出的:“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我们的数学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对教师教的研究,但是对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比如,对研究课和公开课的分析讨论,更多地注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常常在学法上,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初一学生,突然紧张的学习节奏往往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的学法也就显得比较薄弱。常有老师这样批评学生:这道题我都讲了三次,你怎么还是不会做?其中的问题便是学法的问题。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的研究,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以指导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掌握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和符合认知科学规律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为内容及范围的。数学教学中,应以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的前提,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呢?

一、教会学生课前预习

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通过课前预习,熟悉课上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对于是否正确理解了学习内容,有无把握其重点、关键,能否洞察其隐含的思想、方法等,如果课前预习了,那么听课时就都能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如果课前不预习,那么听课时就会跟不上节奏或抓不住重点。初一的学生大多数不会预习,只是简单地看看教材了事;有的甚至不预习。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引导他们边读边思边做好笔记;最好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给学生,提醒他们关注学习重点,促使他们理解学习内容;还要教会学生用一些记号、提示语,标注在预习中有疑惑的地方。

二、教会学生课上听课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听课的效率与学习的效果直接相关。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中“思”、在“思”中“听”。

“听”是指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初一的学生往往对课堂学习量的加大很不适应,出现精力分散、顾此失彼,听课效果下降的现象。因此应指导他们在听课时动脑、动笔、动口,跟上教师的思路,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的活动过程。

“思”是指用思维理解知识。初一学生的思维还比较狭窄、肤浅。因此应指导他们在听课时做到:(1)勤思、敢思。随听随思、随读随思、随练随思,独立思考。(2)善思。会抓住知识的重点、问题的关键进行思考,能用心领会教师的讲课思路。(3)反思。善于回顾知识的产生过程、解题的思维过程、学习的经验教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类比、归纳、总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听课的过程中记笔记。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专心于做记录,概念记、定理记,书上的例题也要记,结果就来不及记;忙于将教师的板书都记下来,而错过了老师引入概念、推出结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讲解,导致只知道结果、答案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用“记”代替“听”和“思”的做法显然得不偿失。因此应指导学生这样记笔记:(1)在“听”、“思”中有选择地“记”。(2)记教师强调的要点,记自己有疑问的疑点,记教材和预习材料中没有的内容。(3)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4)记提炼总结的内容。并使学生明确记笔记是为了补充“听”、“思”的不足,为了课后有针性对地向教师、同学请教,为了复习时回忆、串联起课上的内容。还可以提醒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录音、拍照来“记”。比如,在解决“代数式”的有关问题时,一般涉及代换方法、整体思想;在解决“等腰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时,往往用到“三线合一”、“等边对等角”等结论,涉及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梯形”的有关问题时,常常用到“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等技巧,涉及转化化归思想,等等。对于这里所提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结论、技巧,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记录、并在相应题目上做好记号。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也方便随时复习、强化记忆、避免遗忘。

对于知识新授课,要教会学生弄清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前后联系及其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方法,及时提醒学生捕捉一些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从而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条件、结论和使用范围。比如,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教学“矩形的识别”时,应要求学生自己找出定理中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对角线相等”;并引导学生理解这里“平行四边形”是前提,“一个直角”或“对角线相等”

则是两个等价的最基本的特征。

对于习题讲评课,要教会学生重点听清教师的分析思路,不仅要用耳听,还要用心悟——为什么这样做,自己做错的原因是什么,而不是只记下最终答案。事实上,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就是缺乏分析能力和思维方法。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学生自己做题,百思不得其解;老师一边读题,一边“断句取意”,将一个复杂的题目一点一点地化解成一个个简单问题,将一个不知如何下手的图形逐渐地分解成一个个基本图形,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便迷糊为清晰,变陌生为熟悉,学生顿时恍然大悟。这就充分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及时点拨学生,让他们注意体会、积累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比知道问题的答案重要得多。

三、教会学生课后总结、复习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上课时往往不能把每个知识点和问题都听得很明白和透彻。根据记忆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匀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相当长的时间之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炼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知识的建构逐步系统完善,使知识的运用逐步迁移拓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克服遗忘现象,使知识的记忆变得持久稳定。具体地,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坚持把一些“小事”做细: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要再次理清思路,明确每一步是什么、为什么,归纳整理其中涉及的思想方法、基本结构、基本图形等;对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如果教师只是提了思路,没有具体解答,那么要一步不漏地补做到底,不能感觉会了就不做;对于计算、推理和书写,要不断地通过实践掌握要领,因为在实践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一些诸如取值范围、限制条件以及与其他知识综合的问题。总结、复习必须精益求精,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其实,很多学生的“粗心、马虎”,能力不足,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平时习惯不好、积累不够。

此外,在一单元、一阶段学习完成之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进行整体总结、复习,理清知识的前后联系,抓住知识的重点、线索,以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使自己对知识有一个融会贯通、居高临下的理解,从而做到把书“由薄读厚”,又“由厚读薄”。

四、指导学生用好课外辅导书

对于课堂和教材内容掌握得较好而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精选一本合适的课外辅导书,并给出使用建议:遇到例题,可以先自己独立思考,有了思路或解法后再边看其分析和解答过程边与自己的作比较;遇到习题,可以先自己独立完成,再结合答案自我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疑难问题,要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对思考过的问题,要及时总结整理标注。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意识,从而发挥其主体作用,是教学生学好数学的根本。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如果保持这种心态去仔细观察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可挖掘。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哪怕是最“差”的学生。首先,要从“数学是清楚的,所以数学是易学的”和“数学是清楚的,所以数学是难学的”两个方面,树立学生信心,激发学生斗志,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其次,要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不浮躁马虎;要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要反思、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克服自卑和骄傲情绪”,从而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锻炼他们的学习意志。再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发展;要评价表扬、树立榜样,形成热烈又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

另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总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观察与调查,最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录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实现从“学会”过渡到“会学”。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法因素,抓住最佳契机,合理渗透、相机点拨,把学法指导画龙点睛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