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设计(湘教版)

  • 投稿呵呵
  • 更新时间2016-03-13
  • 阅读量362次
  • 评分4
  • 80
  • 0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意见解读:①本条标准旨在要求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分析典型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条件,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地理问题;②“举例说明”说明案例教学法是本课的基本方法,因此可开发师生身边的课程素材,阐述农业地域类型问题,以体现生活性与应用性。③本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因此需运用辨别、组织、归因等认知策略,以身边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载体,并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对人类基础产业——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具体案例进行评析,通过学习此部分内容,为公民科学认识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提供必备知识。 
  知识结构:本节内容包括两个教学因子。其一,农业区位因素,即阐述农业的概念及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其二,农业地域类型,即解说农业地域的概念及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因素”是学习“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准备,“农业地域类型”是对“农业区位”的具体化应用。 
  三、学情简析 
  本节内容面向高一学生,这一群体由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学生组合而成。通过预学案调查表明,95%以上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农业的概念和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因素,75%以上学生了解家乡农业发展变化,说明此群体已具备关于农业的感性知识。然而通过与学生座谈可知,他们对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知之不全,对于农业地域的概念与特点知之不深,部分居住在城市的学生对农业背景知识的直观感知不多。因此,本节内容教学立足于教材的前提下,还需搜集和生活关联紧密的农业图文素材,以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农业景观图片,说出农业的概念与农业区位的含义;通过阅读桑蚕养殖农业发展的材料,归纳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并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通过读图和交流,培养学生读图和表达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图文转化能力;通过运用农业区位原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家乡具体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培养学生学会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培养热爱祖国和家乡的地理情怀。 
  五、重难点与方法媒体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教学难点:综合评价农业地域形成的区位条件。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湘教版教材、多媒体课件、导学案、黑板。 
  六、教学过程(表1)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教育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专家点评:作者从浙江桑蚕养殖业素材入手,运用乡土化、生活化材料,创设生成性情景,浓浓乡情引发学生思维共振。作者以逻辑关联的问题链条,引领学生走向生活中的地理,从现象入手,在学生原有感性知识基础上,诱发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解决问题,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补充、替换等形式增加“素材”,并将这些材料整合加工,以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表达等核心素养。通过此案例学生知道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类型以及不同时期影响其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养成分析农业区域的一般思维范式。以此为基础学习世界范围内典型农业类型,分析不同区域农业区位因素,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这堂课能起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目的,是一堂用心设计的地理好课。(浙江省衢州市地理名师金子兴)▲